自古以来,交通道路权就是权贵和民众争抢的对象。帝王出门,黄土铺街,净水泼道,这路百姓就走不了了,只有围观的份儿。官员出行,有时候也有一定的仪仗。比如清朝时候,官员出行,就要搞交通管制。马队前两名壮汉,拎着大黑鞭子开路,啪啪往地上抽,以示马队来了。马队最后有衙役举着牌子,表示马队过完。老百姓有歌谣说:双鞭前导宛如两股虾须,独板在后恰如一条狗尾。这是对招摇过市的官员队伍最恰当的讥讽。
不慎闯入车队,下朝官员遭暴揍
街上管制了,老百姓当然不敢随便走,就算是级别低的官员也不行。闯了车队,后果很严重。
中书舍人的官职已经不低了,这个官职是负责草拟诏书的,相当于皇家秘书处秘书。在唐玄宗时代,中书舍人窦华就因为误闯车队挨了打。那一段,宫里流行美食大赛,参赛选手是各位公主,初评评委是唐玄宗任命的检校进食使袁思艺,终审评委当然是皇帝自己了。公主们为了夺得第一,水陆珍馐无所不用,据说一盘子菜,价值达中小户人家几十家家产的总和。这么贵的食材,这么有身份的厨子和评委,那评选相当隆重。送菜进宫的时候,必须要交通管制。专门的车队隆重把美食送进皇宫,谁都不能擅闯。
偏偏窦华没留神,下朝走错路,闯进了送菜队伍,还在美食队伍中逆行。这还了得?几百个宫中的太监杂役不由分说,抡着棍子一拥而上,把窦华揍得狼狈不堪、头破血流,最后“仅以身免”。这冤冲谁喊去呀?只能怪自己没眼力见儿,走神了。
这还是皇亲的车队,要是皇帝的车队,讲究可就多了。皇帝的车队叫卤簿,卤是指天子的车驾,簿是指仪仗护卫。清朝的卤簿分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4种,分别用于祭天、朝会和祭祖、平时使用、出京巡幸。旗幡仪仗包括54个华盖、72个执扇、16个雉尾鸾凤、16个幢、16个幡……这架势,不管制怎么能行。当然,皇帝以下,皇亲和百官都有各自的出行规格,该坐蓝色轿子的,决不能坐绿色;该坐四人抬的轿子,决不能坐八抬大轿;该骑马的,绝对不能乘轿子。不像现在的个别官员,总想突破限制,弄个豪车。要在古代,僭越是要丢命的。
官员没有“公轿”,想坐自己去买
皇帝出门,自己坐的车子叫辂,车上的轿子,叫做舆。这就是古代最豪华的交通工具了。不是每个皇帝都要新造专车。说来人们可能不信,唐高宗制造的玉辂,经历了武则天、唐玄宗……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几百年的寿命,现在什么车都比不了。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说,这辆车一共去过三次泰山,载着皇帝去封禅,至于去其他地方,不计其数了,到了宋朝依旧好用、稳当。《铁围山丛谈》里讲到,宋仁宗觉得这辆玉辂使用时间太长了,有点晃悠,就让人制造了一辆新车。新车造好了,两辆车一起去开宝寺,旧车在后面,突然发出了古怪巨大的声音,死活走不了了。皇帝没辙,只好换到了旧车上,这回行了。
宋神宗元丰八年元旦大朝会,仪鸾司把装饰一新的新车、仪仗都摆到大庆殿前,结果出了事故,一大堆东西都塌了,不仅新车被砸坏,还伤了仪鸾司好几十个人。这回算是踏实了,以后皇帝再也没动过换车的念头,老实坐那辆旧车,直到北宋末年,这辆车被金兵掠走,不知所终。
皇家一辆车能坐好几百年,官员的轿子呢?古代可没有“公轿”这个概念,国家不给配轿子。按照级别,该坐哪种轿子,自己花钱买去。要是买不起呢?可以租。至少从宋朝开始,就有了“轿肆”,类似于现在的出租车公司,唯一不同的,只是完全私营,不受什么限制。明朝官员王世贞说,他中了进士以后,由于不能节俭吃苦,每年的花费大约是300两银子,当了京官后,大约得花六七百两,包括吃喝用度,当然也包括买轿子雇轿夫,大头是各种应酬——看来不仅没公轿,公款吃喝也没有,没地方报销去。他说他知道的比较省钱的同年,一年只花不到百两。清朝的俞樾引用王世贞的话说:我们大清朝的官儿花销和明朝差不多。
举人公款雇轿夫,武官禁止坐轿子
关于交通,还有两项有意思的规定。
在宋朝,有个奇特的规矩,部分地区的举人进京赶考,路费由朝廷来出。比如有文献记载,宋太祖在开宝年间就下过诏书,西川(四川)、山南(当时可能是指广东海南贵州等地)、荆湖等地的举子,从进京启程始,到考完回家止,路费全由国家负担,方式是发给“来往公券”,路上拿公券结账就可以了。直到清朝,都还有类似的规定,例如云贵的举人赶考,由政府负担两名轿夫和一名担夫的费用。
为什么有这么一项规定呢?没有明确的解释,但不外乎两条,一是这些地方太远,来回一次费用很高;二是这些地方当时都不发达,举人们也穷,有些举人倾全家之资进京赶考,要是没考上,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弹尽粮绝,有的人干脆一落榜就自杀。公款出路费,可能还真是为了避免悲剧采取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政策。
另外一项有趣的规定就是,武官不能坐轿子。
宋书《清波杂志》就说,宋徽宗政和年间,下诏“非品官之家,不许乘暖轿。武官任主兵……并不得乘轿”。意思就是说,家里没人当官,就没资格坐有空调的轿子,而武官在执行军务的时候,不许坐轿子,只能骑马。想坐“豪华军车”,看来是没门了。
两厢对照,即便在封建社会,也存在着一定的对知识分子的照顾。现在凭学生证可以买便宜火车票,出入一些公共场所免门票,可以视作这类优惠的延续。军人不坐轿子,则是工作需要。坐着八抬大轿指挥作战,就像坐着玛莎蒂拉指挥集团军,太不像样儿了。
倒霉的、犯懒的和演戏的
倒霉的人叫张衡,在武则天朝,官已经当到四品,而且马上就要再进一阶,提拔到三品。他倒霉就倒霉在路上没搞交通管制,退朝的路上饿了,饿的时候又看见路边摊新出屉的大馒头,冒着热气儿呢。张衡没忍住,买了一个,吃上了。搁现在,就好比下班饿了,在路上买个羊肉串、煎饼果子边走边吃很正常。但那时候是唐朝啊,要不怎么说张衡倒霉呢,他路上吃东西被御史看见了,御史还给武则天写了个本子,弹劾他,武则天的批示是:“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得,张衡的政治生涯到此为止了。看来边走边吃,真不是个好习惯。
现在有些官员爱搞交通管制,可能也是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吧?
犯懒的官员也有。听说过在家里坐轿子的吗?明朝杨慎的《升庵集》就写过这样的事情。杨慎说,有些官员送客人,从门厅送到门口,回来时就要坐轿子。杨慎叹道:几十步的距离啊,何必呢,大家都是从“徒步寒儒”混出来的啊。很难说清楚当时官员是什么心态,摆谱?给谁看呢?那就一定是懒了。
演戏的也有。这人叫孙良孺,宋朝的官员。他有个特长,装廉洁。有一次宫里派调研员来他办公室了解下情,他赶紧让人出去买了一大堆粗布,质量那个差啊,颜色都斑驳陆离的,难看。人家就问,你买这玩意儿干啥啊?孙良孺说:“我女儿出嫁,给她做衣服啊。”那位调研员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回到宫中就把这事儿汇报了。结果是太后觉得这个官太清苦了,给了他一大笔钱,当然还有好多布料。
这样的“穷官”,当然不能有自己的车马,出门一定要租马。宋朝租马,总是问一句:单程还是往返啊?价钱不一样。孙良孺总说单程,省钱啊。有次孙良孺执行公务,去刑场监斩一个犯人,早早去租马,人家就故意问:“去哪儿啊?”孙良孺说:“去法场。”人家接着就问:“单程还是往返啊?”周边顿时哄堂大笑。
去刑场,有单程的吗?那不成了死囚了?
老 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