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千年名刹天宁寺
阅尽沧桑转型路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名刹天宁寺
阅尽沧桑转型路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天宁寺旧址上新建的回廊油彩鲜艳,而该寺经过三次转型之后日渐没落。
  清明节前夕,天宁寺旧址春意盎然。
  新的天宁寺正在建设中,位于天宁寺旧址北1公里处。
  三圣塔的建筑特点是里三层外三层,外三层光线明亮可读书看报。
  毁于上世纪的大雄宝殿殿基尚存。
  沁阳博物馆院内堆砌着从市内各处搜集来的古碑。
  天宁寺旧址现为沁阳博物馆,馆内两侧古碑林立,三圣塔位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最北端。
 
   

  本报记者 赵耀东 田建明 摄影报道

  开版的话

  无论是东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古谚,还是西方最初有关“大地的记述”,都呈现了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生活环境的好奇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知探索。

  我们站立的这片怀川大地上,有着丰富的地质和人文资源,正在期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触摸、去了解、去热爱……

  本报今起推出《怀川地理》大型图文报道版面,以期和读者一起领略家乡之魅。在“地理”的大主题之下,本版并非单纯地进行地域寻访,而更侧重体验文化表达和人文关怀。  

  【缘起】

  全国以天宁寺命名的佛教场所有30余个,仅豫北地区便有沁阳天宁寺、安阳天宁寺和鹤壁天宁寺三处。天宁寺这么多,“天宁”二字的意义何在?沁阳天宁寺从何而来?与国内其他天宁寺相比,又经历了怎样的特殊命运起伏?

  开国皇帝自求万寿无疆

  清明节前夕,怀川大地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沿着沁阳市城内的覃怀路往东走,一座方形古塔逐渐映入视野,这便是天宁寺的三圣塔了。

  车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前停下,门上赫然写着“沁阳博物馆”五个字。原来,沁阳博物馆建在天宁寺故址上。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两排古碑对称林立。古碑尽头,坐落着高插云霄的三圣塔。

  解读一座庙宇的历史时,新建的“古”山门涂满桃红、翠绿色的现代油彩,自然是靠不住的。能真切让我们触摸历史记忆的,还需靠这三四十通遗留下的古碑刻。看到林立的古碑,记者心中暗自激动。

  “在这几十通古碑、经幢中,只有《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是天宁寺的。” 沁阳博物馆馆长牛利一语点醒梦中人。

  记者竟忘了,这是沁阳市博物馆,天宁寺已是过去。

  《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刻制于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碑文32行约2270字,倒也较详细地记载了该寺早期兴废演变的情况,是解读该寺的第一手资料。

  碑云:河内大云寺者,本隋文皇帝所置长寿寺也。三河奥区,一方都会……镇以大行之险,绕以洪河之流。极眺?(此处碑文损毁若干字,笔者注),百雉霞起;旷瞻井邑,万室云平……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寺创于隋初,时名长寿寺。

  隋文帝出生在冯翊(今陕西大荔)般若尼寺,一直被尼姑智仙抚养到13岁。

  称帝前,文帝曾从一位天竺僧人那里获得舍利一包。执政20年后,文帝三次下令送舍利到100余州入函立塔建寺。

  第一次举行30州奉安佛骨仪式时间是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即隋文帝61岁的生日。

  奉安舍利,免不了“瑞相示现”。据传:隋文帝仁寿年间,灵璨法师奉令将舍利送至怀州,建塔供养。宝塔建成,舍利石函将下塔之际,一头雄性雉鸡忽然飞到石函上,满身五彩羽毛,一副欣喜欢迎的样子,虽然人们竞相围观,雉鸡也不飞走。有人把此奇事奏闻朝廷后,给雉鸡取名为彩鸾。当灵璨法师让僧人把彩鸾放到北山时,一群鸟儿飞来簇拥着彩鸾又飞到塔下,直到舍利塔发光才飞走。

  这种瑞应,应该就是“大云寺碑”中所记“百雉霞起”——五彩羽毛的彩鸾(野鸡)放归北山,群雉迎接簇拥而去的场景。

  隋炀帝大业年间,长寿寺毁于战火。

  一代女皇高呼革命有理

  长寿寺在唐初重建,后来被武则天改名为大云寺。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将长寿寺改为大云寺?这要从《大云经》说起。

  李唐皇帝声称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宗。武则天也不甘示弱,说自己是周文王的后代,出身也不差。

  要想当皇帝,光有出身还不行,女性这一身份,是她登基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尚书·牧誓》有一句:“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雌代雄鸣家尽,妇夺夫政国亡。

  她要正面回应儒家所说的“牝鸡司晨”。

  中国传统典籍中找不到女人能当皇帝的理论依据,武则天只好把当时盛行的佛教作为她革李唐之命的理论工具。

  于是,一个白马寺的和尚法明,向她献上了《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人世间)主。”

  《大云经》曰“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

  这不是很明白么:女人也是可以当皇帝的。

  法明等敬献《大云经》的当年(690年)九月,武后自立为帝,改国号周,改元天授。 “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

  怀州的长寿寺就这样改名大云寺,这是长寿寺的第一次转型。

  赵宋遗民祈愿天下安宁

  时至中午,馆内的游人越来越少,静了下来。清风拂过三圣塔,挂在檐角上的铁铃悠然而动,叮当作响。

  延续一千多年香火的天宁寺,目前地面上的建筑也就只剩这座三圣塔了。

  自公元601年创建以来,天宁寺总是活跃在中国社会的“风口浪尖”:隋文帝置寺建塔,奉安佛祖灵骨,名曰“长寿寺”,意在自我祝福万寿无疆;武则天易名“大云寺”,意在革李唐之命有理。

  金大定十一年,寺内建新塔 “三圣塔”,寺又改名为“天宁寺”——这一回改名,百姓掌握了“发言权”。

  在大宋南迁、国家动荡之际,百姓无不祈愿今生“天下安宁”,来生幸福,乃至被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

  “天宁”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期盼”,西方极乐世界则是印度佛家的一种构想。

  三圣塔的“三圣”是什么意思?

  佛家“三圣”,有“西方三圣”与“东方三圣”两种说法。“西方三圣”,说的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护持他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东方三圣”与东方中国没有关联,说的是主持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以及护持他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三圣塔高30.37米,自下而上渐次内敛。塔门朝南,塔内壁北侧有宽0.45米、高0.22米的“三世佛”造像一处。据牛利介绍,佛像就是西方三圣。在大宋南迁、国家动荡之际, “沦陷区”的人民企望今生“天宁”、来生“极乐”。

  就这样,大云寺在金代“转型”为天宁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天一柱孤立怀川大地

  天宁寺的自我转型,并没有在世事变幻中延续荣光。

  清朝嘉庆年间重修三圣塔,“钦加道衔知怀庆府事平原张甑”在塔身最为显要的部位,镶嵌了一块青石,上刻“中天一柱”四个行书大字。

  “中天一柱”四字固然是形容塔身傲立天地间器宇不凡,但也一语成谶,成为三圣塔将孤立擎霄的预言。

  民国年间,寺院废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期间,三圣塔遭受日军炮击,第九、十、十一、十二层南面塔檐被击毁。“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三圣塔外,包括大雄宝殿的其他寺院残存建筑遭受破坏。至此,作为佛教圣地的天宁寺名存实亡。

  1984年,沁阳博物馆于此建成。2001年,三圣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拨款修缮三圣塔,并于次年5月24日完工。但是塔身毕竟年久,博物馆谢绝登塔,游客只能站在塔下仰望,不能 “在塔第九层外部攀缘而上,才可以登上十三层顶,领略 ‘九霄云外’之趣”。

  牛利说:“作为佛教遗址,现今是前来烧香拜佛的少,接受文化熏陶的多。毕竟馆藏丰富,还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会接待市内各个学校的大批学生参观学习。”

  原来的佛教圣地,第三次转型时,就这样成为了沁阳博物馆。

  天宁寺有无重建的可能?

  果林法师,俗名姓常,沁阳市柏香镇人,出生年月不详,圆寂于2005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民国时法师曾在五台山望海禅寺修行,上世纪末曾努力多年使破败了千年的陕西牛头寺焕然一新,香火鼎盛。

  2002年,果林法师回故里沁阳弘扬佛法,决心重建天宁寺。此时,天宁寺故址不再是佛教圣地,属于文物部门管辖。三圣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稍有不当,便会破坏文物。

  值得玩味的是,在果林法师圆寂之年,民间组织沁阳市佛教协会利用民间资金,在天宁寺故址北约1公里处辟地30亩重建新的天宁寺,目前一期、二期已经竣工,完成了果林法师生前的夙愿。而没有三圣塔的新天宁寺,还算不算是天宁寺?

  怀川地理第一期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