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9日专电 (记者张建松、徐硙) 神秘辽阔的冰雪大陆南极洲,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孕育重大发现的科学殿堂。为加强科学考察力度,我国在已有3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基础上,计划在南极再建2个科考站。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政策与规划处处长徐世杰9日介绍,在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我国将新建一个内陆夏季站。在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已经顺利完成了新站的选址调研,建站工作即将有序展开。
据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孙波介绍,伊丽莎白公主地内陆夏季站所在处周围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中
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距离格罗夫山85公里。既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同时也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气象)、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
此外,我国还计划在南极新建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据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助理张体军介绍,在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已经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维多利亚地和南极毛德皇后地进行了选址考察,主要内容是考察备选站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源地、动植物等。
目前,世界各国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通常都是在无冰区建立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考察站,并派遣越冬队员和度夏队员赴南极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在南极已经建立了3个科学考察站,其中长城站、中山站是长年科学考察站,昆仑站是内陆夏季站。
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圆满完成各项度夏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归来。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联合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左图为4月9日,科考队员汤敬东(右一)亲吻自己许久不见的女儿。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