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东风重机进军智能停车领域
孟州皮毛加工:几度轮回待提升
敢挑重担的综采队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大用:打好节能“算盘”
隆丰皮草的启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4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型示范·传统优势产业科学发展探路系列报道之三
孟州皮毛加工:几度轮回待提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丰舒潍 张 璐

  孟州桑坡皮毛加工历史悠久,素有“皮毛之乡”的美誉。

  清代时,这里就成为全国有名的皮毛集散地之一,以至于有了“只知桑坡,不知孟县”之说。又相传南方有钱人家的姑娘出嫁时,非要桑坡“兴盛玉”号作坊的皮袄做嫁妆,否则便不出嫁。至光绪年间,桑坡几乎家家从事皮革生产,产品远销上海、武汉和东北各地。

  草长莺飞之际,记者慕名前往桑坡,试图探究我市皮毛加工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个“臭皮匠”的情结

  行走于桑坡之村街,往大大小小的场院里瞅,所见之处,地上晾晒着不少羊皮、羊毛。

  孟州市汇丰皮业有限公司内,有着20多年羊皮加工经历的丁学海,为人风趣幽默。尽管厂里停放着多辆高档小汽车,他却自嘲自己是个“臭皮匠”。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机械化的参与,让我们这些‘臭皮匠’日子轻松多了。”丁学海说

  羊皮加工是桑坡村老祖宗留下的手艺。20世纪70年代,桑坡人均年收入53.03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1978年后,许多桑坡人重拾先人手艺,开办了皮厂等集体企业。

  皮毛加工是个又苦又累的活计。当地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风毛、耳套、弹花弦,背个扁担游街转。土硝、大缸、太阳晒,挣得不够吃饭钱。”那时,丁学海用先人传下来的工艺,用铲刀一点点铲净皮上的残肉,再将皮放进大缸,加入玉米面、芒硝等充分发酵,之后便直接用手一遍遍鞣制。“那种酸臭味啊,一般人受不了。”丁学海回忆道。

  到了1991年,桑坡皮毛加工户发展到1000余户。勤劳吃苦,加之聪明睿智,包括丁学海在内的多数桑坡人,纷纷从集体企业出来单干,并迅速发家致富。

  1992年以后,桑坡的手工作坊渐变为皮毛加工企业,不仅实现了集约化生产,还步入外向型经济的轨道。从作坊到工厂,桑坡村实现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采取规模生产、委托加工、务工创收三种模式,全村群众迅速走上富裕之路。

  1994年10月,桑坡村成功举办了“全国皮毛交易会”,而后“中美皮毛技术交流会”和“国际皮毛博览会”相继在此召开。一时间,桑坡名声大振。

  桑坡面向国内外聘请了80多名专家,走在村里,看见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丁学海早已见怪不怪。那时,1000户人家的桑坡拥有1200部电话、350部手机、87部传真机,桑坡村的富裕让丁学海非常自豪。

  1998年,全国首家乡村网吧在桑坡诞生,每个企业均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页和网址,通过互联网联系的订单,一年就有数亿元产值。

  小小桑坡村,每年用掉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原羊皮的80%,出口的羊剪绒产品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进”一“出”,大把外汇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

  现在,丁学海自嘲“脑子笨、运气好”,立足“短、平、快”,接的多是深圳、广州、成都等鞋类大企业的加工订单,年加工能力在20万张以上。

  “我今年都六十多了,跟不上发展形势了,好在儿子乐意接班,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吧!”丁学海乐呵呵地望着窗外的绿地。

  一次“碰头会”的沉思

  记者在桑坡采访期间,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检科副科长钟晓鹏正在村里现场办公。

  “我参加工作十年,也在桑坡待了十年。”钟晓鹏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桑坡企业开始将眼光瞄向国际市场,逐步从澳大利亚等境外进口皮张。由最初的每年进口原皮100多万张,发展到目前每年进口原皮达到2000多万张;定点加工企业数量也由最初的2至3家发展到目前的62家;年加工能力由最初的100万张左右,到现在的年加工能力4860万张。

  如今,这里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主要销往俄罗斯、美国、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每年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

  为了解更多信息,钟晓鹏带记者到村里成品鞋生产能力最大的公司——孟州市光宇皮业有限公司采访。

  轻车熟路,他很快带记者来到厂里一个坐了七八个人的大屋,一进门他就叫起来:“哈哈,咱们真是来对地方了。”

  原来,孟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霞刚好来村里调研皮毛发展情况。孟州市皮毛协会会长白明、秘书长王春生以及企业代表都在。

  忆往昔,这些年龄都在六十岁左右的老人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想起桑坡人的能——1971年,两个羊肉丸卖一毛钱,一只羊羔卖4元,而桑坡人用两张半羊皮做一件皮袄能卖30元钱;自制发明了打皮条机、铲皮机等机械……他们脸上洋溢自豪;

  想起“臭皮匠”的苦——双手被芒硝烧的全是泡,双腿泡在冰水里,腿上、胳膊上大片大片的癣被一次次挠烂,痒得心烦、疼的钻心;用胸口顶着铲刀,几张皮铲下来,胸口疼得说不成话,腰也直不起来……他们眼里噙满泪水;

  想起1993至1996年那个高峰期——家家户户从原来的村庄搬至新孟路两侧建厂,产量都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站在村外从南往北看,全是白花花一片,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汽车……他们精神振奋,两眼放光。

  当然,他们最关注的还是眼前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环保这道难题仍然摆在桑坡人面前。

  继1998年、2002年集资建设皮毛废水治理工程后,2007年,桑坡再次筹资3800多万元,对原20000吨工程进行系列优化、扩建和设备更新,日处理能力达到30000吨。到了2009年,村里投资7580万的第四期污水处理工程拉开序幕,并实行拉闸限电的方式,桑坡村年产值由25亿元下滑到15亿元,一度辉煌不再。

  随着国家治污标准不断提高,桑坡皮毛产业该何去何从?眼下,桑坡皮毛企业从原址搬迁,入驻新的标准化工业园区已是大势所趋,桑坡人开始静下心来沉思,如何才能搬出发展、创造新的“桑坡传奇”?

  一个“皮业大亨”的崛起

  桑坡人之所以坚定搬迁步伐,其一个重要原因是之前有成功的探路者。

  2003年,由于村里的土地已经饱和,村里最大的“腕儿”王和平将他的焦作隆丰皮草企业有限公司搬至西部工业园区,同步建造了废水处理厂,成为河南省十大环保形象工程之一,实现了零污染排放。

  当时,王和平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改变产品单一、工艺落后的局面,同时,避免与本地100多家皮毛企业的“内耗式”竞争。因此,王和平以年薪60万元人民币聘请澳大利亚皮毛专家为自己打工,一年下来就为企业创汇400万美元,开发出的新产品在国外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畅销欧洲、北美等地。目前,隆丰皮草一家企业的年产值已超过桑坡村现有企业产值总和,成为世界最大的羊剪绒生产企业。

  在成品展示厅里,记者看到了隆丰皮草自主研发创立的“cozy”品牌,从售价2000多元的皮鞋,到数万元的皮草,还有手提包、背包、电脑包等皮制品,目前已在北京、上海以及省内郑州、洛阳等高档商场设立专柜。这也是隆丰皮草进军国内市场、重塑发展生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上图 4月10日,焦作隆丰皮草有限公司皮毛烘干车间员工正在查验皮毛烘干程度。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