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近日,据央视《新闻30分》报道,业内人士对在正规汽车4S店购买的汽车配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家知名品牌的车辆内饰,都存在着强致癌物多环芳烃,其中长安悦翔汽车多环芳烃的总含量为每公斤23.5毫克。
另据报道,个别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采用有污染的胶粘剂、阻尼片等材料。专家表示,由于车内阻尼片紧贴钢板,夏季经过太阳暴晒,可能进行分解而放出毒害气体。一辆车约需要3平方米的阻尼片,沥青总用量大约为10公斤。一些进口品牌车国产后,之所以采用沥青,可能是因我国没有关于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相关国家标准,同时,使用沥青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每辆车大约节省200元。
与室内环境相比,车内空间更狭窄、更密闭,尤其在夏天,车内材料在骄阳下封闭暴晒后,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浓度可能会增加数倍,这种隐形的污染,会对车主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在此情况下,判断车内污染,消费者基本靠鼻子“闻”;而治理车内污染,基本靠通风。标准的不完善,导致消费者在遇到车辆质量纠纷时,既无法向相关企业伸张权利,也难以获得有效的司法救济。
其实,自3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该指南对苯、甲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设定了限值。但这只是对车内环境的指标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因此,消费者在维权上有相当的难度。
笔者认为,在车内污染的治理上,首先可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例如,欧洲的标准,并不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进行强制规范,而是重点把关车辆零配件的质量,这就如同房屋装修,只要选用的材料都符合绿色环保标准,根本无需担心整体装修的污染。这样的治理思路,抓住了源头,值得借鉴。
要解决车内空气质量污染问题,首先政府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治理PM2.5的勇气和决心,加快与汽车发达国家标准接轨,严格标准的执行。目前我国各地的相关检测机构很不完善,许多地方还是空白,有的地方虽有检测机构,但也缺乏权威性,即使现在有了标准,消费者还是很难据此维权。其次,要尽快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以标准将其严格化,让消费者维权时能够有法可依。
“车内空气污染”的治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不能让消费者出钱又伤身。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担当起职责,加快治理速度,早日让“车内环保”有“法”可依,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