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4月16日下午,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前,3名护士迅速把一位危重患者从120急救车上抬至平车上,在固定好氧气袋、夹闭尿袋后,争分夺秒地将其推到门诊大楼前的一处临时“病房”,1名护士快速铺床,1名护士检查氧气管道并作好连接准备。接着,3名护士将平车推到病床床尾,放下平车的护栏,然后抬起患者轻轻放到病床上。随后,1名护士为患者盖好被子、更换氧气、固定好液体和尿袋;1名护士询问患者的病情并检查其有何症状;1名护士填写《急诊到病房的交接记录》……只见这3名护士没有一丝慌乱,分工协作、配合默契,出色地完成了急救任务。这是该院与市妇联联合开展的患者安全转运实训赛上的一个场景。
当日,该院护理部以“安全转运患者”为主题,举行了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患者安全转运实训赛。比赛中,4名护士为一组,1名护士当患者,另外3名护士进行急救操作;在规定的3分30秒时间内,要完成患者平车推送法、轮椅转运法、卧床患者轴线翻身法、3人搬运患者法及各种管道护理法等技能操作。
“患者从踏入医院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命安全便与我们息息相关,”该院有关领导在开幕式上说,“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就医环境,确保患者安全,是我们实现优质护理服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共有4位评委为此次比赛打分。其中,1位评委要从整体上为参赛团队打分,另外3位评委采取“一对一”的方法对每一名护士进行逐一打分。因此,在比赛中,只要有1名护士操作有误,就会拉低整个团队的得分,团队协作、配合的默契情况,也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
尽管只有短短3分多钟的时间,但是比赛中的看点却有很多。比如,3名护士从平车上抬起患者轻放到病床上这个动作就有很多要求。正规操作方法是:1名护士托住患者的头和肩胛部;1名护士托住患者的背部和臀部;另外1名护士托住患者的腘窝和小腿部,然后3个人同时抬起,使患者的身体稍向护士倾斜,移步转向病床,并将患者轻放于病床上。
“这个动作很重要,在现实急救中,如果是1名腰椎受伤的患者,在从平车上向病床上搬运时,一定要保持患者的头、颈、身体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扭曲,在对接中如果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带来二次损伤。”该院护理部主任牛冬花介绍。
“从急诊转运至病房的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存在了许多隐患,不但会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如轮椅上应有约束带,平车或病床要有护栏,以防患者坠落,运送过程中应做到平稳且快速,避免震荡,特殊病人要特殊对待,如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呼吸困难者要做到半坐卧位等,在转运过程中,护士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送至病房后,要向病房护士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牛冬花说,“我们把急救转运时所要注意的细节都浓缩到这个3分多钟的室外模拟比赛上,让年轻护士从中得到了锻炼,一旦遇到急救任务,确保我院的护理队伍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据了解,此次比赛是一种创新,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类似的评分标准,也未开展过大规模的室外模拟比赛,该院护理部只好根据平时所遇见的急救转运知识和操作技能标准,制定出一套考核标准。
令人惊喜的是,此次比赛的消息一经发布,该院临床科室踊跃报名、主动参赛。最终,有45个团队、180名护士参加了此次比赛。其中,仅儿科就派出了4个团队,也是该院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室。
为了使这次比赛能展现出各个科室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各个临床科室护士长、操作能手均为参赛选手进行训练指导,严把操作环节关,不少护士练到晚上9时才下班。
由于此次比赛规模比较庞大,身着白色护士服的选手们成为该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来不少市民的围观。一些市民在得知此次比赛的目的后,无不对该院为患者着想的做法给予了好评和赞扬。
对于此次比赛,该院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该院院长李富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现场观摩比赛;该院纪检书记、工会主席郭春霞和副院长于拥军分别出席了开幕式。
当日下午,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该院急诊科护士张丽霞、胡明、皮飞飞以391.5分的好成绩获得第一名;神经内科二区护士王颖、陈媛媛、杨卫丽仅以0.5分之差位居第二;急诊科的另一组参赛选手刘霁、王志娟、房汝敏以390.5分位居第三。
据悉,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该院护理部把今年定为“创新护理服务,提升内涵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此前,该院开展的“青年护士三查七对知识点考试”“护理电子病历大赛”活动,达到了贴近患者、贴近社会、贴近临床的“三贴近”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上图为实训赛现场。 刘 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