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年底以来,我市1826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人社服务站的做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多家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关注。近日,人民网记者专程深入我市基层村站一线采访,4月15日上午,图文并茂的专访稿件《河南焦作:大喇叭里的就业梦》在人民网刊发后,新华网、光明网、中华网、中工网、中国广播网等中央新闻网站和部分知名门户网站当天便相继转载。
建立村级人社服务站
帮助群众实现就业梦发挥优势成效凸显
“……好,好,你们先到大队部门口等着,我一会儿就到。”3月12日上午,在孟州市西虢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办公室里,人社所负责人于磊磊正忙着和该镇寺上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协管员刘东星打电话。
几分钟后,小于带着西虢镇辖区几家企业的招工信息,骑车带着人社所的另一名同志张楠赶往寺上村去了。一到村部门口,小于他们就忙着给等候在那里的村民发放企业用工信息。过了一会儿,曾在广东打过工的寺上村村民吕亮亮上前咨询隆丰公司焊工岗位的情况。小于详细地向他介绍了该企业焊工岗位的工资、休假等情况。吕亮亮拿隆丰公司的工资待遇与他在广东打工的情况对比后,决定留在老家到隆丰公司上班。随后,又有几位村民询问了几个岗位的情况,小于都一一作了详细介绍,最终共有3名村民愿意到该镇辖区企业上班。
“俺们每周四上午都要到企业搜集用工信息,周五对用工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下个周二将用工信息发布到各村人社服务站,由村人社服务站协管员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广播把最新的企业用工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给全村,并且在村里的信息宣传栏张贴公布,使村民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动态。吕亮亮他们就是通过大喇叭广播得知企业用工信息的。”小于介绍,春节过后,西虢镇人社所已通过这种形式,向各村人社服务站发布企业用工信息5期,登记应聘人员1263名,有356人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目标,河南省焦作市紧紧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大局,牢牢抓住实施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的契机,以构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公共就业创业等服务为目标,大力开展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1826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人社服务站,建站率达100%。在村级人社服务站,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梦想;城乡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办理社会保险,领到养老金;村办企业、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一站式、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犹如一渠甘泉涌入百姓的心田,广大群众为之振奋,拍手称快。
“我市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本着‘抓两头带中间,先试点再推开’的指导思想,按照‘八个统一’的建站标准,即统一名称标志、统一办公设施、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场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制度流程、统一工作内容、统一信息管理,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共建共享’,从人员、资金、场所、制度、管理等方面,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农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均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满足农村群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韩明华向记者介绍,“建设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基层人力资源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情况向上传递的重要阵地。”
帮助群众实现就业梦
48岁的付喜荣是武陟县东仲许村人,以前在县小拖厂上班,靠着她和爱人的工资,一家五口人生活得还算称心。后来企业破产了,付喜荣和其他员工一样失了业,每月仅靠寥寥的失业金和丈夫的打工钱维持生活,还要照顾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去年12月,赋闲在家的付喜荣听说村里建立了人社服务站,专门为大家找工作,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设在村委会大院里的村人社服务站。协管员李喜梅热情地招呼付大姐,得知她来这里是想找个工作的想法后,李喜梅马上想到了该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正在招聘“4050”公益性岗位,而付喜荣正好符合条件。在征得付大姐的同意后,李喜梅便把付大姐推荐到了该县环卫所这个岗位。现在付喜荣已经在环卫所做清扫工好几个月了。付大姐开心地说:“我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1400多元,单位还为我们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呢。”想到再过两年就可以像城里的退休职工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时,付喜荣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像付喜荣这样在家门口就找到满意工作的乡亲,在东仲许村还有很多。
“把老百姓的事情解决好,让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谈起建站的初衷,武陟县东仲许村村委会主任兼人社站站长李东兴告诉记者,“村人社服务站建立以来,我们村委会班子带头想方设法去各类单位找岗位,并及时通过大喇叭、信息宣传栏等方式将用工信息发布出去,不仅帮助企业找到了满意的员工、帮助群众找到了称心的岗位,而且村干部的威信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让村人社服务站发挥更大的作用,坚决不当摆设。”去年11月份建站以来,东仲许村人社服务站已经帮助该村2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
发挥优势成效凸显
焦作市村级人社服务站建立伊始,就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摸清了人力资源家底。村级人社服务站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入户调查了解,掌握了本村的人力资源情况,做到了“四清”,即本村人力资源状况清、本村未就业人员状况清、本村新成长劳动力状况清、本村有培训意愿人员状况清,并建立了台账。不少村的人社服务站还建立了在外能人和本土创业人才信息库,对本村在外工作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人和村内创业人才进行调查摸底,搜集整理人才信息情况,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二是架起企业招工与群众就业的“鹊桥”。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春节前开始,启动“千企万岗送温暖”活动,充分采集就业岗位信息,挖掘用工单位1000余家、岗位需求2万余个,通过新闻媒体、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等途径发布,并印制岗位信息彩页2万余份、“春风卡”等宣传资料10万余份,通过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将岗位信息送到群众身边。今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九,市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联动举办了焦作市2013年就业创业“春风行动”新春系列大型招聘会。在为期13天的活动中,共举办重点企业、高校毕业生等招聘会104场,有2334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5.58万余个,4.8万余人入场求职,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15万人。遍布全市1826个行政村的人社服务站发挥了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春节期间给农民群众送去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信息化匹配效率明显提高,其中90%以上的求职者选择在本地就业。三是成为了政策宣传的纽带。村级人社服务站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广播、信息宣传栏等方式及时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信息宣传出去,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大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孟州市会昌街道三道沟村的李淑娟是失业人员,在村人社服务站宣传栏看到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后,经村人社服务站和街道人社服务所帮助,通过创业培训后顺利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县城开了一家皮鞋零售店。四是建成了劳动维权阵地。村人社服务站积极协助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执法检查以及信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逐步成为劳动维权的阵地。来自外地的李宗成等27名农民工在当地一个工地打工,因建筑施工方的劳务公司与包工头之间发生了工程款纠纷,造成工人工资无法支付。他们向山阳区恩村三街人社服务站反映后,该站协调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核实情况,立即约请双方协调,当天便将拖欠的9万元工资款发到了农民工手中。五是搭建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平台。村级人社服务站负责采集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人员信息,对参保资格、缴费信息、待遇领取及关系转移资格等进行初审,通知并协助参保人员办理缴费和待遇领取手续。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3.64万人,参保率达99.4%,居全省第一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累计发放社会养老金3.8亿元,惠及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33.34万人,其中344个村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领取养老金。
“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焦作市人社部门在河南省率先实现了村村建立人社服务平台,受到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这为保障改善民生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焦作市深入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过程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逐步把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融入人社服务平台,让城乡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焦作市市长孙立坤(现任焦作市委书记——本报编者注)充满信心地说。 郭高中 魏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