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这一宏大叙事已然开篇的时候,我很想在机床边或者流水线前,听焦作工业人讲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我就先从媒体的集体回忆中,梳理出一个有关多氟多华丽转身的励志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媒体的报道中,“原本并不起眼”是有关多氟多发展历史的高频定语。尽管如今的多氟多,已占据氟化工的技术高端,坐上了行业的龙头交椅,引领着行业技术走向,并当之无愧地成为焦作工业经济转型示范的先行先试者。但有一个细节仍会被时常提起:成立之初的多氟多曾围绕磷肥副产氟资源的综合利用,成功开发出了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并迅即产业化。这一属国内首创的技术,利用磷肥副产氟硅酸钠为原料,生产高分子比冰晶石,为我国电解铝用氟化盐生产开创了一条新路。然而,多氟多还未从喜悦中走出来,危机已随之而来。由于原有的冰晶石产品国家标准不能涵盖上述产品,不仅严重制约着冰晶石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还经常为多氟多带来合同纠纷。
多氟多人显然记住了这个事件,以至于在10年后的今天,多氟多的“掌舵人”李世江仍会时常谈论它。谈论危机的同时,他还在谈论些什么呢?是荣耀。
“看到危机,就去突破危机。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我们就修改标准,让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这就是多氟多专注科技创新的强大逻辑。就是这一逻辑,也为多氟多的“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之路定下了方向。在随后的岁月中,多氟多先后主持制定、修订50余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并成为了冶金级氟化盐国际ISO标准的召集单位;其申报专利150项,其中发明专利118项,并大多实现了产业化。
与那些“炫富帖”不一样,多氟多人讲出了一个硬邦邦的励志故事。
而焦作的工业转型,还真需要听听这样的励志故事。焦作以矿起家,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这注定了焦作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声音不绝于耳,以重工业产品为主打的市场不适应症日益凸显。
如何应对?是闭目塞听,归结为资源依赖型城市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产业结构积重难返?还是自暴自弃,承认产品傻大笨粗、“三多三少”(即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终端消费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新技术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爱怎么着怎么着?这样未免太没出息了。
让我们继续听多氟多的故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6年,一位业内专家无意间告诉李世江:“老李,你不要因企业把无机氟化工做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第一而沾沾自喜,要知道氟元素做好了,是可以论公斤卖的,比如六氟磷酸锂。”
基于氟化工技术创新而厚积薄发的多氟多,果断决定:斥资1000多万元引进关键技术,进军新能源。从6克起步,直至目前的年产2000吨,多氟多投资3亿元,先后完成了六氟磷酸锂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目前,多氟多还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以锂电为导向,以锂电材料为重点,最终形成锂电完整产业链,并成功进军LED绿色照明领域,实现了制能、储能、节能的有机融合,成就了一个传统化工企业的转型典范。
让我们记住这部励志大片。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下决心去改变,令人痛苦的顽疾其实并非那么可怕。
我们希望,在焦作转型发展的历程中,能听到更多这样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