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张俊杰
眼下正是小麦的孕穗期,病虫害的防治尤为关键。4月14日上午,在武陟县小董乡北耿村的麦田里,一支由10多名身着红色、黄色、橘色服装的“娘子军”在田间忙碌着。
“这是俺们的‘女子植保队’,可是武陟县第一家呢。”正在地头配制农药的一名女子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这名女子是武陟县金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柴金平,她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女子植保队”队长。柴金平告诉记者,她的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00多亩,近年来,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每到农忙时节,合作社都会出现“用工荒”。为缓解这一难题,今年柴金平盯上了村里的姑娘、小媳妇,并在当地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县里首支“女子植保队”,不仅有效解决了合作社用工难题,也为小麦及时管理提供了保障。
“现在俺这个‘女子植保队’共有10名队员,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收获,加上‘植保队’统一购买了电喷式迷雾器、农药等农具,这1100多亩小麦只需要4天时间就可以防治一遍。”柴金平说。
正说着,队员孟小对走出田间来换农药,她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6亩地,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往年这个时候,家里的麦田全由她一人管理,很累。今年,她家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又成了“女子植保队”的队员,不仅不用再为自家的麦田操心,每天还有额外收入,现在挣钱比过去轻松多了。
记者注意到,“女子植保队”的队员多为土地流转户,平时她们在村里的木片厂打零工,农忙时由合作社统一组织进行田间管理,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姑娘媳妇们,她们可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管理经验,只要稍加点拨,个个都能成为农艺师。”柴金平笑着告诉记者。 谈起下一步打算,柴金平信心满怀地说,她要制订严格的培训计划,定期邀请县里的农业专家为队员们上课,提升她们的专业技能;另外就是吸收更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女子植保队”,扩大这支队伍,流转更多的土地,实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