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意见 思转型 做示范
点击八大“热词”
当前,“工业转型”“城市转型”“服务业转型”“农业转型”“生态文明”“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市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热词”。
4月22日上午,孙立坤书记所作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高屋建瓴,切中要害,直面城市发展,回应百姓期待,传递出了发展蓝图和政府行动的温度。
请与我们一起点击这些“热词”,读意见,思转型,做示范。
1
工业转型方面,突出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铝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加快重点项目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善、骨干企业壮大、支撑体系健全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生物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5年,六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0%。
加快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壮大工业整体实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强化链式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
加快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升级支撑能力。每年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以项目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承载力。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五大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群体。
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提升信息化拉动力。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点评】
转型示范,焦作的潜力在工业,实力更在工业。强化工业主导,推进产业集聚,是现实的选择,更是持续发展的需要。焦作的工业转型 ,要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着力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集聚发展、要素保障、循环发展、综合承载等能力,立足实际,综合评估,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以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和循环经济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工业转型升级新态势,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点评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兑恩奇)
2
城市转型方面,突出多中心、组合式、紧凑型、复合型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特大城市。
以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组团壮大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产城互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向宜居宜业特大城市转型。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强力实施中心城市三年大提升行动,提升城市承载辐射能力,提升老城区,发展新城区,建设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发展城市组团,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围绕中心城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交通网络,加快各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产业链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优先实现焦修博武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推动县城老城区集中连片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启动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行动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新型城镇化新亮点。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优先推动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村庄新型社区建设。
【点评】
加快完善城市转型,应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焦作而言,推进城市转型,引领现代新生活的抓手,就是着眼科学引导、着眼城乡联动、着眼产业集聚、着眼完善功能、着眼惠及民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奋力推进。 (点评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湘)
3
服务业转型方面,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提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两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文化旅游业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
加快“两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快商务中心区和10个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培育商务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高水平编制实施“两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端服务业入驻“两区”奠定良好基础;大力开展“两区”专题招商,吸引一批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的行业龙头和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入驻,把“两区”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城市形象新亮点。
实施文化旅游业转型提升工程,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深度挖掘功夫文化、怀药文化、名人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确立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景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档次,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标准化,努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壮大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焦西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将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剥离,成立独立核算企业或委托专业机构经营。
【点评】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服务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城市总体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新的增长极。因此,深刻认识焦作服务业发展规律、状况及特点,分析我市服务业的发展优势,把握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于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成功实现城市的发展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点评人:市物流办副主任陈成顺)
4
农业转型方面,突出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为突破口,以八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大投入和科技创新,保持粮食高产领先地位。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发挥全国首家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势,大力实施农机装备提升行动,以“温麦系列”“平安系列”为重点,扩大小麦良种种植面积。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加快焦作台湾农民创业园、市新型农业现代科技园区等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壮大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药材保健品基地。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以蔬菜、水果、“四大怀药”、水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种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强化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农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土壤整治,保障食品绿色安全。
【点评】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就是要在探索中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焦作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为全省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积累经验、做出示范,在持续实现粮食高产方面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下一步,我市要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点评人: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郜小宝)
5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焦作。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转型发展全过程,以城市水系和生态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2015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超过省定目标,使焦作的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建设城市水系,提升生态质量。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城市水系建设,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加快推进新河区域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大沙河带状湿地景观、影视湖水库,开工建设东湖水库、龙寺水库和圆融水库,完成幸福河引水工程,灵泉湖形成水面1000亩;初步建成城市水系,打造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
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力实施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形成“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绿色生态网络体系,打造国家森林城市。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扬尘、油烟、噪声、尾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PM2.5监测,强化水、大气、重金属、土壤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下大力气解决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公共领域节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
培育有色冶炼废渣、煤炭和火电废物、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废旧轮胎五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壮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点评】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常规性环境保护工作,更重要的是突出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构筑融合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创造宜居宜业的新环境,真正将焦作建成“半城青山半城水”的美丽城市。 (点评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舒良友)
6
对外开放方面,突出区域互动和高端招商,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的综合性战略举措,以深化央企战略合作、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5.7亿美元。到2015年,全市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30亿美元,使用外来资金达到3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7亿美元。
推动区域合作,促进融合发展。依托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强化中原经济区城市间战略合作。紧紧抓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新机遇,推动城市框架向南延伸,促进与郑州都市区对接,加快与郑州融合发展。对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与晋东南在能源、旅游、物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合作发展。
实施高端招商,拓展开放领域。紧盯央企和世界、国内500强企业,深化战略合作;瞄准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突出装备制造业招商,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强力推进“十大建设”焦作海关及综合保税区建设,依托焦作海关监管场所及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内陆无水港”,打造综合保税区、“内陆无水港”互联互通的区港联动体系。
【点评】
扩大对外开放是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难题的综合性战略举措。就焦作而言,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焦作,关键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招商引资的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应突出“招大引强”,抓得更“准”一些;突出产业链招商,抓得更“好”一些;拓宽招商领域,抓得更“宽”一些。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建立“全链条、全要素、全服务、无障碍”的立体招商模式,为焦作经济转型提供持久动力和活力。
(点评人:市商务局局长孙银池)
7
深化改革方面,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转型发展动力。
以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先行先试力度,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原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区。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加快行政事业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民宅基地确权发证,建立转移农民承包地、宅基地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建设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创新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作价(出资)入股、出租等流转制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人地挂钩试点,探索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启动人才服务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各类人才,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点评】
改革是获得发展红利的“活水”,是解决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总开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动力源”。所谓改革红利,不仅包括我们所能预期到的通过制度完善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还包括我们没有预期到的在国内外特殊条件下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就我市而言,只有深化行政事业、财政、金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攻坚克难力度,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改革才更有生机和活力,而充分释放的“改革红利”也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市民。
(点评人:河南理工大学人文政法学院教授何红桥)
8
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程度。
以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做好民生工作,每年办好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老百姓更多更好地享受转型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力推进“十大建设”职教园区建设,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市建设,逐步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力推进“十大建设”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数字社区、市民一卡通等信息化惠民工程。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序衔接和转移接续。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持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焦作。
【点评】
民生无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民生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与着力点。要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注重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大民生投入;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取向,完善改善民生工作的制度安排,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点评人: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党委副书记杨家卿)
强化经济转型示范市
建设推进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务实重干
提升工作标准
突出项目带动
强化责任分工
积极争取支持
营造转型氛围
严格考核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