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杨文娟
一粒粒玉米通过清洗、浸泡、破碎、分离后,可分为胚芽、玉米皮等副产品直接出售,而69%的淀粉则进入下道工序,继续“变身”为精制麦芽糊精、葡萄糖、蛋白粉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乳制品、豆制品、奶制品、医药等领域。而浸泡过玉米的水则成为玉米浆,以每吨500元的价格出售,进入饲料、医药等行业。
这是4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孟州市的河南鑫源食品有限公司时,看到的玉米深加工的别样传奇。
说起玉米变形,鑫源食品副总经理王西中坦言,鑫源食品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变形的历程。1995年8月,鑫源食品在原孟州市柠檬酸厂破产的基础上成立后,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最终形成了年产20万吨系列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能力,每年可消化玉米30万吨。
走进鑫源食品的一个车间,记者看到玉米破碎后分离出来的玉米皮和玉米胚芽,被工人装进袋子里。王西中抓过一把玉米胚芽递过来:“你尝尝,可香了!”他告诉记者,玉米胚芽作为副产品将销售给榨油厂榨取食用油。
在鑫源食品的厂区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种玉米的甜香。“原来可不是这样,为了达到环保要求,鑫源食品仅废气治理这一块儿,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王西中说。
记者在成品车间看到,自动封装后的麦芽糊精和葡萄糖通过输送带不断从产品出口里“吐出来”,被工人直接装上了等候在旁边的货车上。“这套全封闭式生产工艺,采用风送系统,不仅实现了降温防结块,还确保了食品安全。”王西中说。
“说到食品安全,这个很重要。咱们在生产中咋保证?”记者问。
“我们除了跟班化验员每小时一次的在线检验,实行关键节点的全过程控制外,每批产品还要取样拿到国家认可的企业中心化验室复检。”王西中说,产品不是靠检验出来的。鑫源食品从原料采购开始,就把玉米霉变率严格控制在1%以下,这远远低于5%的行业标准。而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硫磺、活性炭、助滤剂等辅料,也都确保使用食品级原料。
如今,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性企业的鑫源食品,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有着这样的产品,今年企业经营情况应该不错吧?“今年第一季度,鑫源食品实现收入1.2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利润却呈下滑态势。原因是一方面原材料涨价,一方面每吨产品的售价却降了200元左右。本来每年4月份,市场将会回暖,今年却又遇到了禽流感。”王西中说。
“禽流感还有影响呢?那可真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翅膀,就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了’。”
“可不是,禽流感让玉米副产品的需求量下降,每吨价格下降了300~500元,而副产品要占到玉米的20%。”
咋办?鑫源食品不会坐以待毙。为此,鑫源食品投入2000多万元,一方面进行技术改造,使玉米蛋白提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使每吨成本降低50~80元;一方面改进工艺,通过把玉米浆加入玉米皮,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每吨售价又能提高100元。
看来,专注于玉米变形的鑫源食品还真没少动心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相信鑫源食品也一定能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