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引强扶优催生行业龙头
专注创新造就行业标准
多氟多:“黄金产业”的开拓者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青瓦又生辉
成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玉米“变形”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4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瓦又生辉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杨文娟

  “这是传统的青砖、瓦、臧、脊、兽、云瓦、沟沿。”

  “那边是飞吻系列、龙、狮子、亭上玉顶、火珠、莲花宝顶、吉星楼……”

  始于唐代的屋脊制品,相对于唐三彩而言,色彩单一,多为青灰色,故称灰砖青瓦。4月17日,记者跟随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屋脊制品手工技艺传承人、孟州青灰瓦厂总经理史永杰,一起走进他的青瓦世界。

  近年来,随着民间建房和古建筑修补的兴起,屋脊制品开始逐步走俏。这项传统技艺也在史永杰的创新中,焕发出了新生机:其产品不仅在中原地区和周边省市久负盛名,还亮相拉萨布达拉宫、山西乔家大院、洛阳龙门、嵩山少林寺等名胜古迹,并出口越南。

  在孟州市大定街道庙底村,至今仍有一条街名为后窑,告诉着走进这个青灰世界的人们:该村屋脊制品烧制历史已有千余年。

  据民间相传,在屋脊之上安放镇脊神兽,不仅会带来吉祥,还可以避火消灾。而正脊上的龙吻也叫“吞兽”,其作用可严密封固两坡瓦垄交会处,防止雨水渗漏。“兽头本是一团泥,做尽辛勤人不知。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却当初窑内时。”清代文学家褚人获《坚瓠二集》中收录的这首吕蒙正题鸱吻诗,把一团泥坯、脱却胎范、入窑烧制,而后抬入青云的蹲兽,写得明明白白。

  已56岁的方水生和弟弟方海亮子承父业,如今在史永杰的砖瓦厂做脊兽。兄弟俩一边用力摔打和好的泥,一边挑出里面的胶泥块——他们说这叫“炼泥”。经过五六遍的摔打,炼好的泥就被倒进沙子打过底的坯模,用手拍实后,再用一种弓形的器具割去多余的泥,一个线条深浅不一、表面凸凹不同、画面层次分明的屋脊制品就成型了。

  史永杰告诉记者,屋脊制品用料讲究,需要从外地购进白干土(耐火材料土)与黄河或其他河道淤泥参合一起。同时,其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精细,要经过和泥、制模、成型、晾干、分开、上窑等工序,一般情况下,一批屋脊制品要经过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才能完成出窑。

  出生于1983年的史永杰,有着“80后”典型的特点:爱学习,善创新。2009年,从小受爷爷和父亲影响,史永杰开始传承这门传统技艺。

  老一辈人做手艺,而史永杰更注重创新。他每年都要出来参观学习,并在西安设立销售点,今年又开始到江浙、安徽等地考察学习。当他看到南方的灰砖青瓦开始走向高端,并出口到日本、韩国时,史永杰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美感的灰砖青瓦,应该像画一样装裱起来,从外装修转向了内装修。“这将是我下一步的创新方向。”史永杰语气坚定。

  但在史永杰心里,还有种深深的危机感。其一,是人才严重缺乏。“再没有年轻人愿意玩泥巴,这门手艺就断了。”史永杰说,比如烧窑工序中,窑火的火候全凭眼力,可是一门真功夫。可如今负责烧窑的工人已近80岁了。

  其二,是生产规模太小。“由于全部是手工生产,他的三座窑、10多个工人只能实现年产值200多万元,但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史永杰说,去年宁夏一个马头墙的60多万元订单,就生产了半年时间。再加上该技艺因受场地限制,最大的瓶颈是不敢扩大规模,他一方面积极探索以页岩代替黏土原料,一方面只能等待相关政策的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