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冬露
本报通讯员 李良贵
“听说咱这里又补充新书了,我过来借几本看看。”4月22日上午,解放区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的“爱心书屋”刚开门没多大会儿,辖区居民李靠山就拄着拐杖走了进来。
“呦,你的消息还挺灵通啊,街道刚刚为咱书屋补充了100余本新图书,有党的十八大报告读本以及文学类、家庭保健类、家庭烹饪类等。”正在打扫卫生的图书义务管理员胡学武乐呵呵地回应。
居住在民主北路社区的人们都知道,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开放式阅览室里,经常聚集着一群“不一样”的读者:有人仰头抚摸着摊开的图书,喃喃自语;有人拿着小板凳蹲坐在书柜前,寻找合意的图书;有人拄着拐杖,在一本本地整理图书。
这间阅览室,就是民主北路社区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爱心书屋”。
李靠山是一名残疾人,也是“爱心书屋”的常客,平时只要有空,他都会去“爱心书屋”翻翻书。
提起社区为残疾人建设“爱心书屋”的事情,李靠山如数家珍:“我们社区残疾人比较多,而且大部分年纪都比较大,出行都不是很方便,平时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业余文化活动单一,急需一种新的活动形式。2010年,社区了解到我们这些残疾人的需求后,在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专门为残疾人建设了‘爱心书屋’,实行全天开放,让我们免费借读图书。”
走进“爱心书屋”,记者看到书架上摆满了图书,涵盖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卫生保健、残疾人就业致富、少儿读物、科技、经济致富等10余个类别,非常贴近残疾群众的生活实际。据了解,为了方便残疾群众读书,社区在门口专门修建了残疾人通道,并按照残疾人的不同情况,在“爱心书屋”设置了阅览席。
“我们这里的图书有5000余本呢,既有一般读物,也有为残疾人提供特殊需求的读物。”胡学武一边整理图书,一边和记者聊天。胡学武是一名残疾人,也是一名奉献爱心的助残志愿者。他义务参与“爱心书屋”的管理服务工作,每天早早来到“爱心书屋”,打扫卫生,整理书籍,迎接残疾群众到书屋借阅书籍。
主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群众上门送书,联系辖区助残志愿者为盲人读书读报,定期开展“爱心读物”赠送残疾儿童活动……“爱心书屋”建立3年来,不仅解决了残疾群众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也把浓浓书香和爱心播撒给身边的残疾人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