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西安工业大学附中学生小中,在升旗仪式讲话中公开向心仪女生表白,在过去的一周里,成为西安市甚至是全国很多人热议的对象。在家待了整整一周之后,4月15日,小中返校上课。校领导和校方对小中最终的理解与宽容以及社会舆论看待这一事件时更趋理性、包容的心态,不得不说,这一看似不大的事件,见证了公民社会的成长。
(据《北京青年报》)
“借国旗下讲话表白”的西安少年小中在家窝了一周之后返校上课了。
该报道刚一出的时候,相信不少人被“雷”到了。一个未成年的中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竟有如此举动,着实让人五味陈杂。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情窦初开,心仪她人也属常理,没有什么错。如果硬要说有错的话,可能是孩子选择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环境。
但是,仔细看完该报道,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则满含温情的报道,包括报道中很多介入的人物、很多温暖的细节,都让人久久感动。例如小中的班主任,在事发后并不是责备自己的学生,而是反复向校领导解释、求情;例如那个懂事开朗,一直不断与校方沟通的小中的姐姐;例如事后每天都会给小中发微信、鼓励他早点回到校园的被表白的女孩;例如一直在背后支持和鼓励小中的他的那些同学和朋友,比如当地媒体善意而中肯的报道,包括校领导的和校方的宽容与理解,还有社会舆论的理性与客观,让这件看似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成为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见证了公民社会的成长与进步。
我们不妨先来假设一下,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校方并不是这样的处理结果,周围的人们嗤之以鼻,社会舆论也不是这般理性温情,那么,对于一个未成年的中学生以及被表白的对象,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必将会给孩子内心造成巨大的创伤,而且一生难以抹去。
从马加爵到“复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在这些极端的悲剧性事件中,社会各界从未停止对诸如教育模式、环境影响等层面的反思。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具体到现实层面,这样的反思以及亡羊补牢的行动,更多只是浅尝辄止。笔者认为,极端人格障碍者做出极端的事,自然不应得到宽容,自然应该得到法律的严惩;与此同时,必须从中探究个体悲剧性人格形成的教育与社会诱因。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宽容一个孩子,就是善待一个未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能懂。而具体到“做”的问题上,很多人,包括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并未做到做好。从学校和社会宽容“借国旗下讲话表白”的少年小中,到追问“复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心理历程,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其实每个人的本质都不坏,但也许其内心是因为少了一些明亮阳光的照射,少了一些宽容理解,欠缺了一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加之内心的封闭与性格的孤僻,从而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发生。那么,扪心自问,在这些过激行为或恶心事件发生前,如果对其多一点沟通、关心、宽容,那么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小中表白事件”发生后,他得到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是的,任何社会都是这样,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宽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宽容是利人利己的法宝,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孩子,孩子明天就会“返还”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教育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以人为本。在教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倾听他们的想法,都与学生沟通,建立起一个和谐温暖宽容的生活学习环境,只有这样,阳光才能照耀内心,心灵才能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