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冬露
本报通讯员 程贵忠
为将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源头,近年来,博爱县法院努力搭建调解平台,构建调解网络,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厂矿企业、街道社区、田间地头,法官主动担当起宣传法律、实施法律的重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打法律热线问法官”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该院法官最忙的时候,也是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比较集中的时间。该县38万人口中有70%的人生活在农村,而70%的农村人口中有近10万人在外从事各项劳务,因此,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已是该院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为使这项工作更加灵活方便地服务好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该院各法庭将法官的联系电话作为法律咨询热线提供给务工农民。现在,群众遇到问题时随口就会说“打法律热线问法官”。
今年春节过后,家住该县孝敬镇东王贺村的60多岁的李老汉,当看到大街上法官正在冒着严寒向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并散发宣传资料时,就凑了上去。得知法官发的宣传单是为农民工服务时,他也赶紧要了两张。他说,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因为没有拿到工钱,两人都没有回家过年。他要将这两张宣传单寄给两个儿子,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半个月后,界沟法庭的法官接到一个来自山西的电话,正是李老汉的两个儿子向法官咨询拖欠工资的问题。法官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详细地进行了解答。一个多月后,李老汉的两个儿子来到该庭表示感谢,说他们不仅拿到了拖欠一年多的工资,而且还帮同去的老乡讨回了工资。
耐心劝说使邻里和好
为使便民调解网络覆盖到边远山区和农村,该院各基层法庭调动一切资源向这些地方倾斜,成立巡回办案法庭,设立便民联系服务点,争取将一切涉农纠纷在基层得以调解结案。
该县柏山村经济比较活跃,有9000多名群众,村民之间相互借款较多,欠款纠纷案件明显增加。为解决此类纠纷,法庭在柏山村设立了巡回办案点。
该村张某欠刘某3000元钱,已经好几年了。刘某怕超过诉讼时效,几年间,先后让张某打了3张欠条。由于是好朋友,张某没有要回以前打的欠条。前段时间,因讨要欠款,两人翻脸。为此,刘某手持3张欠条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张某返还9000元欠款及利息。开庭后,经过举证质证后,法官又从邻里关系、朋友关系、法律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听得原、被告一声不吭。法官随后宣布休庭30分钟,让原、被告考虑是否愿意调解。30分钟后,原告表示愿意马上撤诉,并声称只要3000元欠款,放弃利息。
法官上门释法促结案
家住该县清华镇的老刘,他的女儿在前两年经本村媒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姓胡的男青年。经过几次接触后,两人订下了终身大事。随后,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两个人举行了定亲仪式、送书(用红纸写上举行婚礼的日子)等,男方也在2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给女方各类彩礼3万余元,有媒人见证。但是就在两人准备举行婚礼前,男方突然见到了从南方打工回来的高中女同学,而且两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后,男方和其女同学一起不辞而别,一同回到了她打工的那个城市。出现这种情况,女方家人觉得很没面子,同媒人大吵一顿后,不欢而散。今年春天,男方家人来到女方家讨要彩礼钱,遭到女方家人的拒绝。无奈之下,男方家人将女方告上法庭,要求女方归还3万余元彩礼。开庭时,老刘在法庭上只说了一句话:男方提出退婚,女方是不退还彩礼的。法庭经审理后,判决女方给付男方彩礼2万余元。老刘接到判决书后很生气,立即骑自行车来到法庭,碰巧法官去开会了不在法庭,老刘向门岗发了一通脾气后回到了家里,并一再表示自己要上诉。法官后来立即安排人员回访当事人,当面向老刘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最终,老刘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并表示服判息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