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怀川故事
“2013海峡两岸曹谨学术研讨会”
论文征稿启事
曹谨墓园园名、楹联、匾额
征文启事
云蒸霞蔚胜仙境(神农山写真)
□张正义
沁园春
图片新闻
读书·明志·圆梦(摘编)
牡丹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川故事

作者:□和洪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五 中国历史大事记中的怀川故事

  

  (三)殷商畿内和东周畿内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怀川两次被称为畿内之地。第一次是在殷商朝代,第二次是在东周时期。所谓畿内,一是指古代王朝的都城地区;二是指都城周围千里之内的区域。

  《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说:“凡邦国,千里封公。”汉·郑玄注:“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其一为畿内,余四十八,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

  汉·蔡邕在《独断》中说:“京师,天子之畿内千里,象日月,日月躔次千里。”这里的“躔”字,谓日月运行,同时也有人迹与兽足所致的意思。

  《旧唐书·高季辅传》中也说:“今畿内数州,实惟邦本。”

  这就是说,曾经是天子脚下畿内重地的怀川,不仅仅是天子的粮仓、后花园,同时也是拱卫天子京城的战略要地。覃怀之域,河朔名邦,洛阳门户,开封钥匙,是对我们怀川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文定位。

  1 、殷商畿内

  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沿革考》中载:“(河内)商为畿内地。”

  《汉书·地理志》中载:“河内,本殷之旧都。”

  这里所说的河内,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泛指大河之内、黄河以北的彰德(今安阳)、卫辉(今汲县)、怀庆(今沁阳)三府。所谓殷商,指的是商朝的最后首都定于殷地,而故称为殷商。我们怀川距离商朝的首都殷地(淇县朝歌一带)三百余里,所以称为殷商朝的畿内之地。

  殷商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帝辛,名受,是帝乙的小儿子。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公元前1075年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并且多次打退了东夷向中原的扩张,把商朝一统疆域,扩展到江淮一带。由于帝辛朝多次用兵抵御外侮,开疆扩土,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与核心利益上,极大地劳损了国力、民力,客观上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远在西岐(今陕西岐山县一带)的诸侯姬昌,贤人(闲人)说项,鼓动反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为他的二心为臣造成了可乘之机。

  自古或许就是谁越干得多,错误便越是涉及得多。努力工作中所犯的错误累积多了,这就成了“罪恶”。精力过人、才智过人而又积极用世的帝辛,或许犯的就是这么一个人生错误。于是,他被姬昌抓住了,“罄竹难书”的时候,就把他说成了“无恶不作”的纣王。帝辛发现了姬昌的有二之心,就把他囚禁在畿内的羑里,这一囚便是七年。姬昌的儿子姬发基于其父被囚禁羑里的七年之仇,在父亲去世后第二年(帝辛十一年),于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

  姬昌、姬发父子异口同声说帝辛是“纣王”的用意是深刻的。在中国历史上,大凡试图打倒一个人,或者试图推翻一个王朝的时候,首先是铺天盖地地造这个人或这个王朝的坏舆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齐心协力把他或那个王朝抹黑。姬昌、姬发父子,或许是开了这方面的先河。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细细琢磨一下这个“纣王”中的“纣”字:《说文》曰:“纣,马缯也。”。《扬子·方言》曰:“口车纣,自关而西谓之纣。”《广韵》曰:“俗作。”《谥法》曰:“残忍捐义曰纣。”《史记·殷本纪》曰:“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手中的笔,用起来是很有讲究实际的,他说“帝辛,天下谓之纣”中的这个“谓”字,是需要我们后人在阅读中留心在意的。司马迁在这里说的意思是,对于帝辛,天下人都说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纣王。说他是纣王与实际上是不是纣王之间,是有很大弹性的。一部二十五史,是人们口中所说,史官笔下以文字的形式所记载的历史,至于历史移步换景、摇弋生姿的本来面貌,应该说会有一些距离与出入,或者说会有很大的距离与出入。为什么把真实的历史这样去写而不是那样去写的原因,或许是极其复杂的,说不清的,或者说是史官主观上不愿、也不敢去说清的。我们再把这个“纣”字的意思继续引申下去,就可以十分明了它还有粗俗、刚愎自用、凶残暴戾、荒淫无度之意。武王姬发伐商的借口,发动天下八百诸侯易旗改帜的理由,就是尽可能地罗列了殷商在帝辛领导下的“残酷暴政”与“荒淫无度”。

  人的嘴巴的确于人是很有用的器官,你说我说,大家都说的时候,有时就会成为事实走进历史。这其实是一桩陈年的历史冤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书写方式,在某种意义来说,每每让历史的本来面貌,尘土满面,污秽不堪,既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也无法面对我们后续子孙。

  殷商最终被西周推翻。《汉书·地理志》中说:“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我们这一片川地,西周初期的时候,就属于鄘这个诸侯国。《诗经·鄘风》中吟哦的就是我们怀川一带古老的风土人情,所记录的农作物、野菜、野果全是产出于我们大河之内。

  《鄘风·桑中》中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桑中》里说的“桑中”,即怀川常见的桑树林。“采唐”中的“唐”,是我们怀川人所说的菟丝子。

  《鄘风·墙有茨》中的“茨”,是我们怀川人说的蒺藜。开篇“墙有茨,不可埽也”的意思,是说墙上爬满了蒺藜,是不可以扫掉的。为什么不可以扫掉墙上爬满的蒺藜呢?言外之意是,扫掉了爬满墙的蒺藜,家里就不安全了。自古迄今,家里的安全问题,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财物的安全,二是人的安全。我们认真分析下去的时候,内里会涉及到每一户人家几乎所有的生活。

  《墙有茨》是名篇,是《诗经》里最逗趣、最具揶揄嘲讽意味的篇什之一。说的是卫宣公的庶长公子顽,见其父又娶了绝世美女宣姜,不禁动了淫邪之心。三来二去,便与其私通起来,并且生下了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五人。不久,宫中的秽闻便传到了宫外,于是人们有感于宫闱的荒淫无耻,腐化乱伦,作此诗加以讽刺。《新台》曰:“国人恶之而作是诗。”欧阳修《诗本义》斥之为“淫不避人,如鸟兽耳”。故《诗序》云:“《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国母(宣姜),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孙尼子在《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者,生人之心也。情动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就是说,《墙有茨》的怨怒之声,不仅描画了统治阶层上梁不正地把那个时代搞得礼崩乐坏,社会风气混乱,同时也力透纸背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嗤之以鼻的情绪与水火不容的是非态度。

  《诗经·鄘风》中表达了我们古代怀川人、河内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现了殷商鄘人的文化是非标准与审美样式。即便在今天,《鄘风》中古老的怀川人性与人格的旗帜,依然在我们的精神领空迎风招展,分外鲜艳。这是怀川人来自古老文明的文化自信,曾经“覃怀厎绩”的怀川人,又生活在天子脚下的时候,大抵就是这么一类自觉传承人类文明的群体。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