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几十万年以前,太行山和邙山之间都是海。由于黄河和它的支流沁河夹带大量泥沙的淤积,这里逐渐变成了平原,大约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神农氏尝百草来到了武陟县郭下村这个地方,发现有一种植物的根茎长得如同擀面杖,皮细白,就刨出来品尝。一尝,嘴周围的硬肿块顿时消失了,羸弱憔悴的身体一下变得健壮有力了。他认为是一种良药,将剩下的半截又种到地里,留一个姓山的人看管,他才走了。
一年之后,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杀了蚩尤,取得了全胜。凯旋归来以后,他变得全身肿胀,筋疲力尽,羸弱憔悴,瘫倒于地上爬不起来了。神农氏见他如此,想起山管理的药,于是叫山刨下送来了。神农氏将它捣碎如泥,一半涂抹全身,一半喂他服下。不大会儿,他肿胀全部消退,精神焕发,判若两人。他感到此药系宝药,就以管理者的姓“山”命名为“山药”。随之又派了许多人在郭下村周围扩种。后来越扩种,种山药的地面越大,竟扩大到整个太行山与邙山之间。这一带古称覃怀,因而又叫“怀山药”。
怀山药闻名四海,但数郭下村山药最佳。它的皮又白又细,医药价值最高。因而群众中流传了一句顺口溜说:“河阴石榴定州梨,郭下村山药不剥皮(意思是白细得不用刀去皮)。”
虽然郭下村山药最佳,但佳中还有佼佼者。据说在郭下村西南洼地里,神农氏种的那棵山药留下的根年年都出,结出的山药与众不同,特别白,特别粗长,人们称为“山药王”、“神山药”。郭下村人过去每年刨出来当成奇珍异宝进贡皇上。据说,现在年年还出,只是地块不定,不易找到。但是只要有恒心,舍得下功夫,还是能找到的,有兴趣者不妨去试试。(摘自《龙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