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遇 转作风 谋民生 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焦作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
焦作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向全市人民吹响了冲锋的号角。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提出的“四个一切”是焦作市争当全省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指导思想,也是孟州市奋力实现“四个率先”的工作标杆。孟州市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确立了抓机遇、转作风、谋民生、促发展,为早日实现“四个率先”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路。
抓机遇,就是紧紧围绕“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的机遇,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大力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心城市转移,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抓住产业集聚区升级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保税中心建立这两个重大战略机遇,乘着全省产业集聚区观摩会召开的东风,以高新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机遇,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持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转作风,就是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的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特别是焦作市委全会提出的团结、实干等具体要求,用完善的制度转作风、提效能。推出“三项汇报”制度,从各单位一把手到政府成员再到市委常委,分三个层次向全市人民和人大常委会公开述职,接受监督;建立“六项工作制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落实台账制,重点工作领导分包制,解决问题联席会议制,推进工作督察评比制,工作成效严格奖惩制,要求工作必须件件抓落实、事事有结果;提倡“一线工作法”,县级领导在一线招商、职能部门在一线服务、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一线冲锋,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引进、快速实施;出台“四联五服务”制度,市委常委联系乡镇办事处党(工)委,乡镇办事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村级党组织,党员村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通过“四联”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宣传、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五项服务。
谋民生,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做好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统筹,规范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促发展,就是踏踏实实狠抓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中原内配三期、再制造产业基地、三丽电源电动车、格林沃特汽车尾气净化器等超10亿元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全年还要确保至少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高新区,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扩大规模效益;狠抓对外开放,坚持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两手抓,按照“引来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基地”的要求,借助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平台优势,在稳步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培育出口品牌,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狠抓高新区平台建设,调整规划,扩大面积,完善设施,加强投融资、土地收储、检验检测等服务保障,打造全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狠抓科技创新,新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实施一批省级以上各类重大科技项目。
转作风 务实干 促转型 做标兵
奋力实现“四个率先”的宏伟目标
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要重点抓好会昌路南延、清风街东延、黄河西路二期等重点工程,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繁荣城市三产。积极稳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今年要力争建成3~5个新型社区。集中力量建设好长店社区,把长店社区打造成焦作市乃至全省的新型社区典范。同时,要再规划实施一批新型社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孟州。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整治,着力实施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科学安排用地指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依托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上下游项目和协作配套项目,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培育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中原内配三期、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港台产业园、浙商产业园、石化生物产业园、再制造产业基地、三丽电源电动车、格林沃特汽车尾气净化器等超10亿元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全年要确保至少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高新区。每个乡镇办事处今年要有1~2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高新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同时,更加注重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借助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平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打造高端集聚平台。加快建设“九纵四横”道路,启动建设铁路专用线、供热、供气、中心商务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工程;加快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建设;加强投融资、土地收储、检验检测等平台建设;尽快启动高新区内村庄搬迁,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强化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培育专项工程,新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和专利申请力度,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率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鼓励“整村制”推进土地流转,抓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鼓励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等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依托淼雨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陵区自然优势,新发展一批优质特色林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把标准化规模饲养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强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对主要河道和道路两侧的养殖场要进行清理关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中医院异地新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韩愈文化产业园建设和韩园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开展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服务站)达标升级活动。深化平安建设。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育集群 建平台 勇创新 活机制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成为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4月25日,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暨重点项目推进会上,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受到省政府表彰,获2012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称号。
去年,该市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9.89平方公里,较2009年翻了一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是2009年的3.4倍;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8亿元,居全省第十位,是2009年的2.3倍,占全市的72%;实现税收4.2亿元,是2009年的2.1倍,占全市的55%。
狠抓集群培育
以“一流标准”规划产业布局。该市聘请苏州规划设计院,按照国家级高新区标准编制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编制了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攀高联大”促进产业壮大。2009年以来,先后引进实施了英国GKN大口径汽缸套、嘉陵产业园、广济药业核黄素等亿元以上项目48个,实现了与3家世界500强、3家中国500强的合资合作,主导产业关联企业快速增加到45家,主导产品增加到5大系列60多个品种。在生物医药产业培育过程中,通过广济药业的引进,带动实施了阿斯巴甜、核黄素、环状糊精等一批重点项目,孟州市成功把粮食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为生物化工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过程中,把分散布局的中原内配、中原轴瓦、河阳铸造等企业集中搬迁到产业集聚区,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依托汽车装备制造的规模优势和飞孟激光再制造核心技术,促成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上海宝钢再制造、20亿元的格林沃特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成功落地。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孟州汽车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将达到300亿元。以“融入全球”提升产业层次。目前,中原内配汽缸套占据康明斯全球采购量95%,占据福特、通用供货量的30%以上,销售收入、出口创汇三年内增长了11.2倍、35.7倍,已成为全球汽缸套生产企业前三强。
建设招商平台
2012年,我市依托主导产业外向度高的特点,经过多次与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洽谈论证,成功实现了合资合作,于2012年5月实施了投资15亿元占地1500亩的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当年建成了一期工程,使孟州成为豫西北地区首家拥有“保税仓储、保税物流、保税贸易、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平台的县(市),进出口业务覆盖洛阳、济源、三门峡、焦作、晋城等周边地区,保税中心已成为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2012年保税中心落户孟州后,前来考察投资的外商增长了近5倍,招商成效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一年内落户的超10亿元项目达到9个,总投资30亿元的港台产业园、总投资28亿元的生物科技产业园等先后落地,我市一举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的转变。2012年12月保税中心开关运营以来,已与7家企业签订协议11份,合同金额10.75亿美元。
推动科技创新
积极建立高端研发平台。每年财政科技经费增幅均高于财政收入增幅,2012年科技经费达到3800万元。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对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0万元,对获批建立研发基地的,奖励2万元。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孟州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研发基地2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目前,该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20项,5家企业成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中原内配公司成为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缸套工作组组长单位,制定修订的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占行业总量的70%;广济药业的生物发酵工艺被评为“国际首创”,列入国家禁止出口技术目录。引进行业顶级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引进外籍专家和高层次人才480余名。
夯实发展保障
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按照“工作在一线开展、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的要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职能部门现场办公服务,产业集聚区每天深入企业、项目工地排查问题、梳理分解、跟踪解决,从而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引进、快速实施。创新实施“六项工作制度”。深入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落实台账制,重点工作领导分包制,解决问题联席会议制,推进工作督察评比制,工作成效严格奖惩制”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保姆式”服务。强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坚持“用硬手腕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孟州市连续六届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荣誉称号,叫响了“孟州环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