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星十—号”成功发射
凤凰吊桥倾斜事故原因查明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评选揭晓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不满物业调急救车
堵小区大门被行拘
举报安全生产事故瞒报
最高可获奖励1万元
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运载火箭
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希望日方深刻反省历史
巨型橡皮鸭亮相香港维多利亚港
一名医学博士的情和义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5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名医学博士的情和义
——记焦煤中央医院神经内科二区副主任范波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范波胜在查阅资料。 (焦煤提供)
 
   

  一个月前,作为医学博士的他,放弃了省城大医院——郑州大学二附院的优厚待遇,辞别了他的恩师娄季宇教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是什么原因,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带着一分敬意和仰慕,记者近日采访到了本文的主角——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科二区副主任范波胜。

  “我的根在焦作,我是矿工的儿子,是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培养了我,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们,我愿意将学好的本领,造福父老乡亲。”

  记者眼前的范波胜,谦和、儒雅,就像邻家的大哥一样,那样的亲切。

  查完病房之后,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个他在郑州大学二附院的工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并引出本次采访的话题。

  范波胜告诉记者:“春节过后,我就下决心向导师申请辞职,但是导师一直做我的思想工作。在郑州大学二附院,薪水高、待遇好,还有利于我在医学上更好地发展,纵然二附院一直想着办法挽留我!最终,导师看到我去意已决,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在我向院方写的辞职申请书上签了字,准许我辞职。”

  在他办公桌里,他还保留着一份其特意复印出来的辞职申请书。“范波胜博士在我科工作期间,知识面广,能吃苦耐劳……虽经多次挽留,同意其本人意见。”在范波胜辞职申请书上,他的导师——郑大二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娄季宇教授给予其高度的评价,字里行间,流露着这名神经内科专家对爱徒的不舍之情。

  “我的恩师娄季宇对我非常赏识,四五年前,他来焦煤集团中央医院会诊病人时认识了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一直动员我考他的博士生。经过努力,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他的博士研究生。”范波胜充满敬意地说,“我毕业后,作为他的得意弟子,将我留在郑大二附院神经内科工作。”当时,郑大二附院神经内科进人的门槛很高。“所进的人不仅有博士文凭,而且其第一学历必须是211工程所属的重点大学毕业。对郑州大学,我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之情,我当时决定尝试到那里工作。可是一年下来,我对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却无法割舍。纠结了大半年后,最终,我作出了返回焦煤中央医院的决定!”范波胜说。

  尽管他已经离开了郑州大学二附院一个多月了,但是,在该科的网站上,范波胜仍然“榜上有名”。当记者问其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他眼里溢出了泪花,停顿了片刻,他动情地说:“我的根在焦作,我是矿工的儿子,是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培养了我,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们,我愿意将学好的本领,造福父老乡亲!”

  采访中得知,范波胜出生于中站区王封矿的一个普通矿工家庭,从小在矿上长大的他,对矿工充满了特殊的感情。从小立志当医生的范波胜,高校一毕业,他就来到了焦煤集团中央医院上班,多年来,范波胜已经融入了焦煤集团这个大家庭,尤其是对培养他成长的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范波胜展现给记者最多的是情义。正因为有情有义,范波胜无论在那里工作,都受人欢迎。他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而这句话,也是他为人处事的准则。

  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肯定也是一名孝子。1998年,范波胜在焦煤集团中央医院上班的第二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他的父亲回浚县老家探亲时,突发脑出血。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马上赶赴浚县将父亲接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进行救治。在他的尽心治疗下,父亲转危为安,也没有落下很大的后遗症。为了治好更多的脑血管病患者,他立志攀登脑血管病专业高峰。2002年,他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范波胜做起实验来,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每次做实验,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经常忙碌到凌晨才回去休息。有次他做实验做到痴迷,外面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也丝毫没有打扰到他工作。直到试验结束,走出楼外,他才意识到一场暴风雨刚刚席卷而过。

  他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需要培养神经干细胞,在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的打击后,一点点摸索出培养条件,培养出的神经干细胞全部成活。正是这份耐心和执著,使他最终攻克了“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这一医学难题。

  2008年,他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他进一步开展了基因工程实验,应用人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填补了我国在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一项空白。同时,他还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论文,从2005年以来,他撰写的医学论文篇数达到了142篇。其中,有两篇被世界权威医学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自2005年以来,他共获焦作市科技进步奖5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鉴于范波胜科研能力相当突出,2010年,其入选为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并获科技创新研究资金资助1.5万元/年。

  他喜欢探索,挑战医治疑难杂症,只要患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正因为这样,他才成长起来,不断向医学高峰攀登,给患者解除更多的痛苦。不过,他始终认为,作为医生,要想救更多的患者,不但需要过硬的技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范波胜告诉记者,从小时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救死扶伤,广做善事。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范波胜从小学习就特别好,终于,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医生。

  “我喜欢探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疑难杂症的病因,然后针对性治疗,解决病人的病痛。因此,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范波胜如是说。

  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深夜2点,正在家里休息的范波胜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医院接收了一位大量脑出血的高龄患者。范波胜立刻打车赶到病房。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当时全身都是呕吐物,大小便失禁。经检查,老人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微弱,脑CT结果显示右脑大量出血,量达100毫升。范波胜立即投入抢救,并向其家属建议手术治疗。其家属认为患者生存希望渺茫,准备放弃手术治疗。在范波胜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其家属终于同意做手术。手术从深夜3点一直进行到天亮,非常顺利。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家属被范波胜视患如亲、认真负责的医德所感动,他们拉着范波胜的手激动地说:“范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我们全家不会忘记您的!”

  在工作中,范波胜总是替患者着想,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一位家住冯营的青年男性病人反复发作头痛,尤其右侧眼眶疼痛剧烈,在多家医院检查也没查清病因。钱花了不少,加上婚期临近,而发作频率有增无减,患者心里十分着急。经人介绍,他找到范波胜,表示只要治好病,不管花多少钱都不在乎。范波胜经过仔细检查,诊断其为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丛集性头痛。他只让患者买了几毛钱的强的松片服用,病就治好了,而且再未发作。患者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拿出1000元钱硬塞给他,被他婉拒。

  为了医治好患者,范波胜经常几天几夜吃住在病房,细心看护患者。有时候在夜里做梦,他还在考虑如何救治患者。从医十几年来,范波胜接待病人上万人次,挽救生命不计其数。他用自己的执著和爱心,生动诠释了“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称号。⑨

  本报记者 朱传胜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