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凤凰古城在近乎“一边倒”的反对声中结束了免票时代。自今年4月10日起,凡踏进古城的游客,不管是否参观景点,都将被收取148元的门票。而在推出“一票制”之后的首个五一“小长假”,凤凰古城与往年相比显得“有点冷”。
其实,早在凤凰古城实行“一票制”的第二天,大批商户和当地居民就因不满该政策关门歇业。但游客的不满、商户的抗议、舆论的质疑、学者的批评,仍未能阻挡住“凤凰”的逆势而飞,一场有关旅游经济的大讨论随之发酵。
“凤凰”为何敢于顶风飞?笔者认为,在如今全国景区门票定价已普遍市场化,而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也日益削弱的环境中,如果再守着“景区收入不能仅仅依赖门票涨价赚钱的发展模式”的陈词滥调,把矛头指向景区,未免显得看问题不够全面。
凤凰古城之所以敢一意孤行地圈城售票,是由经济规律所决定。很多景区管理者早已摸透了游客的心思:通常,很多人外出旅游是一个景区一辈子只逛一次,宰你也就宰了,你能把我怎么样?此外,面对景区门票不断提价,管理部门往往无所作为,而游客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沦为任意宰割的羔羊。对此,景区自然乐于坐享其成,门票不收白不收,不涨白不涨。由此看来,难怪当地官员颇有些委屈地抱怨道:“错就错在一开始没有收费。”
“凤凰”敢于顶风飞,还有着政策设计的深层原因。众多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本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应属于全体公民,与商业化建设运营的景区不同,理应走公益性开发路线。纵观国际上成熟的旅游市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旅游的公益性和旅游文化的普及性。比如,一些国家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基本不收费,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象征性收费,商业性娱乐设施不乱收费等。而反观我国旅游发展中形成的相关政策,规定不收费的几乎没有,象征性收费的少得可怜。这就注定了杭州西湖全面免费后,即使出现了旅游业收入不降反升的成功模式也难成主流。
其实,从旅游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但是在产品供应、旅游服务、产业素质等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景区门票、住宿费和交通费仅占旅游总支出的30%,其余70%都用在了娱乐、餐饮、购物等方面。
由此看来,旅游业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要避免出现下一个顶风而飞的“凤凰”,除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最终还需要依靠发展来解决”之外,更应该透过表面的现象,从宏观层面系统地探究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发展短板,如此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否则,即使有最新的《旅游法》做保障,以旅游者为本的政策初衷恐怕终将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