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我市紧锣密鼓筹备参展
全力抓“十大建设” 一刻也不能放松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新焦作
切实抓好公路建设
《太极》摄影作品展在郑州举行
山阳区
我市新增13处“国保”单位
高昂率先转型发展的龙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系列评论⑨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新焦作
本报评论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是要GDP,还是要清新的空气?是固守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是让发展道路更持续?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抉择面前,焦作的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托起美丽焦作。

  如何托起美丽新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如是作答:“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转型发展全过程,以城市水系和生态网络构建为突破口,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强力推进城市水系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在40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66万人,人口密度是全省的1.5倍、全国的6.1倍,这就是今天的焦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

  在焦作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区域,探索走出一条养活人口较多、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破坏程度较低的路子,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的贡献。而今,站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新起点,焦作再次以其宏大气魄,为生态文明托起美丽焦作作出最好注解:治理北山,打造城市绿色屏障;推进城市水域景观开发,实现美丽焦作半城碧水半城山的战略构想。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转型发展全过程,以城市水系和生态网络构建为突破口,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之于焦作而言,就是要全力实施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形成“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就是要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城市水系建设,让焦作的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大力推进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扬尘、油烟、噪声、尾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重金属、土壤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下大力气解决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建设生态文明,之于焦作而言,就要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公共领域节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培育有色冶炼废渣、煤炭和火电废物、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废旧轮胎五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壮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是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人类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经济发展,但是不要破坏生态的GDP,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而是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要让人民生活在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环境里。

  如今的焦作人,愈发敬畏自然,愈发享受自然,时刻感受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新生活,托起一个饱含“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美丽新焦作。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把生态意识体现在从日常生活到建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