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冰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5月1日清晨,经历了21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四川震区返回我市的4名志愿者悄悄回到了各自的家。30岁的李栋进门第一件事,拿起满满一杯凉开水一饮而尽。连续几天都没喝到家乡的水,他觉得这杯水很甜。
雅安地震,让来自我市的4名志愿者走到了一起。4月23日从焦作出发,筹集物资,自驾车穿梭在余震不断的四川当地,这群来自焦作的小伙和当地人民一起度过8个日夜。经历了3次余震、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无私回报,他们付出了辛劳也收获了感动。当记者见到他们时,虽经过简单的休息,可他们看起来仍十分疲惫。
调配物资:再累也得坚持
今年38岁的杨勇是个体户,也是这支临时组建的救援小分队的头儿。就在雅安地震发生的两天后,杨勇接受了中国福利基金会发出的求助,组建一个救援小分队第一时间赶往成都,将来自全国的捐赠物资集中后运送至雅安当地。
“一直在关注着灾区的情况,知道那里用钱什么也买不到。”出发前的头一天,也就是4月22日当晚,杨勇和刘俊杰、林潇逸、李栋凑钱,购买了方便面和矿泉水。”第二天一早,他们从焦作出发前往四川成都。
经过18个小时的奔波,他们抵达成都。顾不上路上行车疲惫,他们很快投入工作。在成都开展工作,他们要用微信与雅安当地志愿者联系,“那边需要什么物资、急需哪些物品,我们得到指令后,要尽快调送到地震灾区。”杨勇说。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物资卸在指定位置,再由当地的志愿者通过其他方式将物资运往灾区。”杨勇说。赶到成都的第一天,李栋不小心闪了腰。不久,他的腿疾复发,小腿又肿又疼……坏消息不断传来,让本来人就少的救援队伍人手更加短缺。随着物资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每每回到住处,我们躺在床上,彼此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杨勇说。
留下遗憾:曾六次靠近震中位置
成都距雅安震区约有200公里,在这里4名志愿者曾经历3次较大余震。刘俊杰介绍,在赶到成都后,他们住的地方就是一张小竹板床。第一次感受到余震是第二天一早,还为退去长途跋涉的疲劳,在床上休息时,他们感到竹板床晃了几晃,竹板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响声震醒了大伙。李栋第一个从床上坐了起来,随后,床上的刘俊杰也感到了头晕。“这就是我们平生第一次感受地震,那感觉很可怕。”
进入成都的第二天,担心运输物资的车辆无法进入震区,杨勇和刘俊杰带着办理好的通行证和物资车一起前往距离雅安更近的多营镇。在前往多营镇的路上,他们看到地震给群众带来的影响,“有房子的地方周围都搭满了帐篷,因为担心余震,居民们不敢走进近在咫尺的家。”
杨勇说,他们办理的通行证只能赶到多营镇,在那里还有接应的志愿者继续转运物资。“这距离就像是待王镇到修武县的长度差不多。”刘俊杰为记者打比方说,当时,他们离震区中心芦山只有十几公里,却没有办法再前行一步。“我们总共到多营镇6次,再也没办法往里走了。”而这事也成了大伙此行唯一的遗憾。
亲身感触:志愿者一次次被感动
在这次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淳朴的受灾群众感动。
4月26日,林潇逸第一次押车前往多营镇运输物资,他们的汽车由于缺水在高速路上抛锚。正当他们感到无助时,一位50多岁的妇女来到了车前。原来,她看到物资车上写着支援灾区的标语,她是来打听需不需要帮助。得知汽车缺水,她不顾麻烦,从很远的家里拎来了一桶水。出发时,她不停地挥手,一直目送着汽车消失在群山中。
让志愿者感动的不止一次。刘俊杰在前往多营镇时,随处都能看到当地人民表达感谢时所写下的横幅。马路两侧,许多当地的大学生无偿为前往灾区的车辆发放水和食物。在停车休息的间隙,当地人还把从山上采摘来的樱桃和用野花编制好的花环送给他们。在志愿者卸下物资返回成都的路上,当地志愿者挥舞着双手,大声呼喊着“雅安人民感谢你们”。
5月1日,结束了第一段为灾区转运物资的工作,杨勇带着大家返回了焦作。杨勇说,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还在等着他们。“为了雅安,我们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