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李学杰
“焦作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向全市人民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孙立坤书记提出的‘四个一切’,是焦作市争当全省经济转型样板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孟州市奋力实现‘四个率先’的工作标杆。这次会议,让我们感到目标更明确了,精神更振奋了,思路更清晰了,对早日实现‘四个率先’更有信心了!”孟州市委书记魏超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如何贯彻落实焦作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侃侃而谈。
近年来,孟州市坚持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步伐不断加快,走出了一条资源匮乏型市“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运作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保民生、促发展的重大项目,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结合孟州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魏超杰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确立了抓机遇、转作风、谋民生、促发展,为早日实现‘四个率先’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路。”
抓机遇,就是紧紧围绕“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的机遇,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大力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心城市转移,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抓住产业集聚区升级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保税中心建立这两个重大战略机遇,乘着全省产业集聚区观摩会召开的东风,以高新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机遇,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持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转作风,就是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的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特别是焦作市委全会提出的团结、实干等具体要求,用完善的制度转作风、提效能。推出“三项汇报”制度,从各单位一把手到政府成员再到市委常委,分三个层次向全市人民和市人大常委会公开述职,接受监督;建立“六项工作制度”,即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落实台账制、重点工作领导分包制、解决问题联席会议制、推进工作督察评比制、工作成效严格奖惩制,要求工作必须件件抓落实、事事有结果;提倡“一线工作法”,县级领导在一线招商、职能部门在一线服务、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一线冲锋,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引进、快速实施;出台“四联五服务”制度,市委常委联系乡镇办事处党(工)委,乡镇办事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村级党组织,党员村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通过“四联”,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宣传、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五项服务。
谋民生,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做好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统筹,规范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及时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促发展,就是踏踏实实狠抓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中原内配三期、再制造产业基地、三丽电源电动车、格林沃特汽车尾气净化器等超10亿元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全年还要确保至少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高新区,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扩大规模效益;狠抓对外开放,坚持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两手抓,按照“引来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基地”的要求,借助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平台优势,在稳步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培育出口品牌,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狠抓高新区平台建设,调整规划,扩大面积,完善设施,加强投融资、土地收储、检验检测等服务保障,打造全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狠抓科技创新,新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实施一批省级以上各类重大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