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近年来,一些看过中医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经过把脉、问诊之后,医生都会告诉求医者是什么样的体质。那么,体质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体质又分哪些种类呢?日前,记者专程来到市中医院,详细了解关于体质方面的问题。
在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史永刚告诉记者,中医认为,每个人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先天因素、年龄、性别、精神和饮食习惯等,会形成自己特有的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在同一致病条件下,有的人易生病,有的人则安然无恙。即便都因此生病,状态也会出现轻重、寒热等不同表现。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近年来,在国内一些著名中医专家的研究和倡导下,中医体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学科。2009年4月,国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目的就是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说到中医体质的具体分类,史永刚解释:“根据相关标准,中医体质大致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如果患者想要改善自己的体质,中医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质辨识,然后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及调养指导、按摩保健方法等给出具体的方案,其中调养方面还会涉及生活起居、精神调摄、形体运动、饮食调养、药膳推荐、音乐疗法、常用药物、经典名方等多个方面。”
谈到具体的调养方法,史永刚指出,中医调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比如,一位被检查者的体质属于阴虚型,那么他的形体特征一般都是瘦长型,常见表现为手足心热、易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心理特征为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调养方面,则应注意不要熬夜,尽量不要在紧张和酷热的环境下工作;可选择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饮食方面要多吃瘦猪肉、鸭肉和绿豆、冬瓜、芝麻、熟梨等清淡甘润的食物;药膳则易用莲子百合煲瘦肉、蜂蜜蒸百合等;平时可多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中成药则适合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如果经常便秘,还可每天对肚脐周围进行2~3次按摩。”
最后,史永刚告诉记者,市中医院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中医药服务,在患者需要的前提下,将会为众多门诊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并提供中医养生方案,同时也为一些住院患者提供中医健康养生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