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是人的天性。但在古代,名山大川,没有收费一说。而像徐霞客等旅行家,更有现代人体验不到的借宿寺院这种既省钱又安全的美好经历。
近期,景点高收费、圈地卖门票屡遭诟病。笔者不由好奇:古人旅游,是如何收费的?为此翻书寻找,却有个惊奇的发现:古人旅游,景点基本是免费的。
“免费”,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曲江模式:古代的公共园林
游山玩水,是人的天性。南朝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中这么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可见“旅游”二字,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了。
在古代,名山大川,没有听说过要收费的,但是囿于财力与交通,城里人很少有长途旅游的机会,他们更多选择到就地景点转一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短途游”。公共园林,是古人最爱去的地方了。
唐朝长安城最著名的景点是曲江,位于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史载,盛唐时的曲江,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每年上巳、重阳之节,这里便游人如织,士女如云。皇帝赐新科进士游宴曲江之日,更是才俊齐聚,吟诗作赋,雁塔题名。百姓平时踏青访友,登高怀远,聚会宴饮,也常在此进行。
旅游之大境界,莫过于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唐诗中有一类“曲江诗”,在唐代文人眼里,曲江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会流连于此,一池曲水,亭台楼阁,竟成了唐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曲江景区是谁出资建的?当然不是这些读书人。此处由历代君王经营,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唐玄宗时,曲江得大发展,据记载,唐玄宗时引产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因此,曲江应属皇家园林或皇家园林的附属,但定期对公众开放,人人皆可来此游玩。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仁人倡导皇家园林对外开放。孟子当初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周)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也。”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并非所有君王都不明此理。在唐代,长安城里与曲江同名的公共园林还有乐游苑。乐游苑是长安城东升士坊与新昌坊一带隆起的高地,地而平坦,早在西汉时期便是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汉室帝存乐游苑士修建“乐游苑”,作为皇家园林。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曾在此地添造亭台楼阁,使得乐游苑的游赏内容大大增加。唐玄宗时这里先后赐给宁、申、歧、薛四王做住所,经过经营后,风景大为改观,逐渐成为长安居民登高游赏的集中地。
徐霞客模式:两条腿走天下
徐霞客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旅行家。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为什么选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徐霞客游记》开篇日。
在徐霞客的一生中,他的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即使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中国人也无法到达国内如此多的地方。更令人敬佩的是,徐霞客基本上是步行旅游,探幽寻秘。
读《徐霞客游记》,处处有旅途中的艰险与他的坚韧。游黄山一节中写道:“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大雪封山,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很长时间了。
黄山险峻,几年前还发生过大学生驴友被困、警察前往救助时不幸殉职,可见徐霞客的勇气。在《徐霞客游记》中可以读到,这位明代的大游客有很多冒险之旅,例如经历了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
在古代,虽然景点都是免费的,但长途旅游往往是达官贵人才能完成的壮举。徐霞客算不上达官贵人,但他也有颇为丰厚的家底。他是名门之后,祖上曾是江阴巨富,但到了徐霞客时,家道中落,不过仍比普通百姓要好很多,他分得的家产有200多亩地。这些家产,足以让他可以不事生产,有大量时间出门旅游。从后人整理的徐霞客年谱可以看出,徐霞客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之后,中间除了为母守孝以及续娶、妻子生产之外的几年,他基本上都是在外旅行。如果他像达官贵人一样出则车马代步、仆人环侍,多大的家产都给折腾没了,好在他基本上以步行为主,跋涉了许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区,往往露宿于荒野。他在旅行途中还多次遇到强盗,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但徐霞客仍然坚定前行,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
步行也让徐霞客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史载,在湖南一次夜宿客船时,强盗挥刀杀上来,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此人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徐霞客。
寺院借宿模式:住宿费是如何省下的?
读《徐霞客游记》,还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他旅行途中在寺院中免费吃住的记录,例如游黄山时,“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可见,依靠寺院的免费食宿,也给徐霞客的壮行,省下了不少钱。
古代寺院,有昂然建于闹市者,但更多是悄然隐于大山之中,或为偏远乡村最辉煌之建筑,或为无边荒野最安全之所在。因此发生在寺院中的传奇,从来不绝于史籍与演义。
除了像徐霞客这样的职业旅行家,古代常常进行长途旅行的,除了商人,还有书生,他们盘桓的好去处,就是寺院——当然不是为了去邂逅美女或者女鬼,而是为了功名。一代名臣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常去家附近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清苦生活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为日后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似范仲淹这样的书生萧寺苦读,是我国小说戏剧经常采用的素材,这风尚起于隋代以前而大盛于唐世。后人研究考证说,士人入居寺院的原因有三:一是取其清静安宁,可专心读书以应科举;二是清贫士子可获寺院同情而给予免费膳宿的优待;三是寺院藏经阁中除了庋藏佛经之外,更有儒家经史,可供士人借阅。
事实上,古代的寺院也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而且不像今天的少林寺一样要收门票。中国寺院还有一大特点是,俗家女子经常入寺院游览,更访僧问道。《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当时士女入寺观看歌舞。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之家财甚厚,多奴仆。是岁,军人因丧而扰,郑(崔夫人)厚张生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弱子幼女,犹君生之。”这是唐人元稹所撰《莺莺传》,也是此后家喻户晓的《西厢记》的源头。
陈寅恪先生曾考证,《莺莺传》是元稹自述对一女子始乱终弃的事迹,而“张生”即元氏的化名。不管元稹是否在寺院引诱女子,妇女携家人寄居僧舍,应是唐代真实情况的描写。
那时的寺院,确实要有趣得多了。
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