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本报通讯员 王书分
走进解放区民生街道办事处帮扶工作站,“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几个大字醒目地镶嵌在墙壁上,办公室的一角,一个微型“爱心超市”呈现在眼前,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专门帮扶困难职工用的。
今年年初,该站在普查困难职工过程中,发现困难职工宋孝良的女儿考上大学却因缴不起学费而发愁,就立即救助1500元,还发动基层工会捐款3500元。该区总工会主席张文勃说,像民生街道办事处帮扶工作站这种热情帮助困难职工的情况,在该区只是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解放区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建设,成立了解放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与9个街道困难职工帮扶站及社区、村困难职工帮扶联络点,构成了困难职工三级帮扶网络,形成了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网络体系。
据了解,解放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曾经走过一段不平坦的路。该中心由于场地所限,办公条件一直比较简陋。2012年8月份正式挂牌后,才有了正式场地。但无论办公条件如何,工作人员自始至终都把一腔爱民之情融入到帮扶工作中,在职工帮扶、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劳动争议调解等方面,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生动乐章。特别是在办公区域,该中心利用一切场地,设置了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就业再就业援助、农民工维权、困难职工生活救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平台,对即办性求助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困难职工的求助要求,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复,最大限度畅通了困难职工求助渠道。
截至目前,该区有困难职工数据库档案689份,累计接待职工群众1121人(次);帮扶、救助困难职工824人(次);帮扶、救助资金(物资)54万元;职工群众获得就业创业、法律维权和政策咨询服务453人(次),妥善解决了困难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有困难找工会”,这句话在困难职工群众中叫得最响亮,在该中心也体现得最明显。今年春节前夕,该中心接到某建筑工地农民工的投诉,称他们辛辛苦苦挣的共计200多万元的工资被拖欠了,无法回家。接到投诉后,该中心立即行动,在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全部兑现了农民工工资。
维权,让需要帮助的职工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强大力量和忠实依靠。为切实保障更多职工的合法权益,该中心与区司法局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合作关系,开辟了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快速通道,将窗口咨询接待与劳动争议非诉讼调解、代书、代理仲裁和诉讼等法律援助服务功能衔接起来,致力于为请求法律援助的职工排忧解难,凡是讨要薪酬、工伤事故赔偿、特殊权益保护等事项的困难职工,均给予快捷、有效的法律援助。去年年底,某企业负责人因高息借贷逃逸。该中心主动、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帮助73名留守职工清算拖欠工资、统筹金,免费指派律师协助他们到法院立案、诉讼,指导职工参与对公司资产的盘点、拍卖的全程监督,并筹集1.6万元对他们进行了生活救助。
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把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心坎上,是该中心每一名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去年8月22日,该中心结合全区开展的“走基层、访民情、促发展”活动,举行了2012年“爱在解放·圆梦金秋”爱心助学仪式,多渠道筹集432500元,对145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大学生进行了帮扶。今年年初,该中心开展了“心系职工情,寒冬送温暖”活动,依照“家庭情况清、致困原因清、思想状况清、帮扶需求清、帮扶情况清”的“五清”原则,对上报的170家企业的困难职工材料进行逐一调查核实,建立档案,最终确定230名救助职工家庭,购买了5万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同时还筹集3万元救济款,送到困难职工手中。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平凡小事,铸就了工会组织“娘家人”的亲切形象。“工会就是我的家,找到工会就找到了靠山!”这是焦西街道电翔社区居民王艳花在得到救助后的肺腑之言,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困难职工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