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诗 词
与君子交 其甘如醴
诗 篇
光亮的生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5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清喜 / 文学评论
光亮的生活
——评黄凌长篇小说《亮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黄凌的笔名桐柏山人,就是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中的那个“桐柏”,宛地的一个县名。作者现为太行山脚下博爱县的审计局长,之前为统计局长。小说《亮活》是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是文学作品,其人物形象是艺术形象。所以,读者看到和体悟到的,是文学作品里面经过作者艺术处理了的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但艺术真实,一定有生活真实的影像。因为,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或者说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所谓成功,一方面读后感觉其人就在我们生活里、就在周围的人群里,似曾相识,并非子虚乌有。这部作品,属于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题材。而现实主义,又有歌颂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亮活》的人物塑造及情节推演,既有颂扬,又有批判。也就是说,正面人物受颂扬,如曾是地主出身的牛老筋及儿子牛耕田、还有牛春生、还有矿长柳青及儿子柳牧笛、白发老者松公、另有大学教授“张爷爷”等等人物都是作品里的正面角色,是被作品颂扬的对象。尤其是一以贯之作品的牛耕田,这个人物是被作品颂扬的主要对象。与其受颂扬人物的对立面,便是受到作者批判的人物。如牛耕田到少林寺学武,不幸遇到的招生骗子“黑脸”;还有队长牛三群及两个儿子虎崽和狼娃,以坑蒙拐骗为能事,其损、捣、赖、讹、刁为惯用手法;又有绑架农民工牛春生和搅屎捧的绑匪等。如果作家不熟悉底层农村生活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其写作笔法,难以有游刃有余的老道和娴熟;如果作家没有社会责任担当和良善的思想指向,其作品内容,难以有高格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社会期望。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属于又好又坏、不好不坏、边好边坏的“中性”人物,如队长牛三群,能成事也能坏事,平时行事中,好有好之理,坏有坏之道,根据情势需要,见风使舵,随机应变。作品中,作者没有将其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脸谱化处理。作家刻画的这类人物性格,不是一根筋、一道腔,血肉相混、鱼龙间陈、生动鲜活。作家往往将其安排在作品生活里面,显出天使与魔鬼互渗、人性与兽性相现、光明与阴暗交替、大道与小路交织,其文学形象尤为丰满。如队长牛三群生活中就具有多幅面具:为了得到牛角川好田地而捣鬼的一幕,他与侄媳苟且的一幕,他带虎崽和狼娃两个儿子“修理”自称鬼魂附体的牛耕田母亲的一幕,阐释着人性中其阴暗与龌龊的一面。同时,作为队长又有着阳光的一面,通达事理、秉公说教。作者没有简单而脸谱化地处理此类人物。这就使得情节的义理,正反两个层面的元素,展现出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好小说的固有属性。这样能给读者许多值得回味与启迪的想象空间。

  故事情节的趣味推演。一部小说,能否成功,取决于作品的情节和语言及思想。情节的展开和推进,得益于出场人物的言行在生活中“悬念”设置的分量。所谓情节铺排得顺畅,故事讲得汪洋恣肆,有一个起码的前提,那就是文脉畅达,在人物情节首尾相顾、左右照应方面,不会使读者感到生涩或断裂,从而使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反映的重大人生与社会课题,有引人入胜、津津乐读的效果。这部长篇小说共十八章,就文势看,主要人物及其附属人物的先后出场,能使读者感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情节一脉相承、饶有趣味。故事情节,有时曲曲折折、有时平平坦坦,曲折里寓平坦,平坦中现曲折,甚至有的地方奇崛诡异,有的章节起到了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心理变化的欣赏需求。作品首章《胎记》入笔不凡、《野合》徒添意趣、《鳖塘》矛盾突现、《回乡》的圆意融通等章节,能给读者平中见奇、情节生趣之感。总的看,黄凌先生以前出版的六部长篇小说,都属于官场题材的官场小说,而长篇小说《亮活》在取材方面,比之以前的六部,却改弦易辙,变作了农村题材和农民进城打工的题材。前面少部分章回正面的主要人物是牛老筋、后面大部分章回正面的主要人物是其儿子牛耕田。对正面人物,作者也写出了其人性丰富的一面,能使读者体味出人物那些“偏亮”的人性色彩及人性中向真向善向美的底色。上乘的文学作品,是思想和艺术价值兼具。也就是说,要有深度、宽度和高度。艺术的真实,不是照搬生活的原貌。作家不仅描摹、描画生活,自觉不自觉地施以人生与社会之常识,而且在思想上能加以引领,促进或启示人生社会向更高更美好的明天迈进。作家与平常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有思想、或者说有独有的思想。所以,成功的文学作品,在于艺术与思想的超凡。这部作品文脉通畅,也有个别地方给人以生活堆砌之感。

  语言表述的别具特色。作家往往在经过一定时期创作经历后,会有比较大的转折和跳跃,甚或质的飞跃。贾平凹在长篇小说《废都》之前,其一大批中篇小说的语言慧灵、情节润美,使人涵养、让人扼腕。《废都》是分水岭,其题材,由乡村、山村生活转为城市生活,随之语言情节也由“雅”变为“俗”。这也许就是大俗大雅、大雅大俗的互为表现。作家黄凌恰恰相反,过去出版的六部长篇小说,就题材归类而言,大体上属于城市官场题材,而长篇小说《亮活》,其题材由城市转向了农村及农村生活折拐延伸的城市务工生活。而语言风格也有所变化。一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这种口语化的主要标志,是自然而然地嵌镶进了方言写作。主要是宛地方言。若是宛地人或宛地走出来谋生的人们,读其作品,尤感明显。方言土语,生动鲜活;质朴无华,倍感亲切。二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是人物形象成功塑造的重要标志。各色人物的语言,如果呈千篇一律,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就无从谈起。作品中,如出身地主成分的牛老筋,与队长牛三群的较劲“抬杠”语言;队长牛三群说话习惯及与队长身份相符而通达事理的官话语言;牛耕田“牛”模样却具公平之心、正义之理的阳光健康语言;牛耕田母亲在生活中无助无奈时的泼辣语言;矿长柳青大度与高度的特质语言;牛春生进城打工生活过程中的行侠仗义语言等;作品通过各色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使读者了解到各呈其面的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显现人物性格独有的“这一个”。三是作品语言的短句化。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短言短语,短句呈现,是这部作品的又一个特点。一部作品,成功与否,能否感动读者、吸引读者,一是看情节,二是看语言,三是看思想。当然,语言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外在表现。这部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大体采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不工修饰,不唯典雅。可以说是人物所处环境是什么样,就形成什么样的人物语言,这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啥地方人说啥地方的话,笔者姑且称其为“原生态”的语言表现方法。如果这种语言特色,在作家作品中始终贯穿的话,也就形成了作家自己独有的语言叙述风格。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语言叙述个性。因此,才形成了属于作家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李佩甫、莫言、陈忠实等都有独到的语言风格。作家黄凌这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既有以往长篇小说《统计局长》《局长滋味》《政绩》《扶正》《进退》《局势》等官场作品语言的继承和影子,又有这些作品的“磨砺”来铺垫,而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超越,因而语言鲜活而生动、朴拙而达观、粗粝而通透、情浓而淳厚。

  黄凌是公务员,又是一位高产作家。众所周知,其领导做得有板有眼,其创作搞得像模像样。理性和形象思维各行其道、各展其长;公事和文事兼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做:读书写作多了,无谓应酬少了;良师益友多了,生活琐屑少了;物质漠淡了,精神丰沛了。认识黄凌以来,一直有一种感受,那就是他作为领导和作家,不仅有一种谦谦君仕之仪态,同时还有一种从善如流之神容,是一位魅力型领导,作家型官员。难得啊!

  (本版图片为本报资料照片)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