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又称微型书法。书法界一般认为,一个毛笔字大小在3毫米左右,即可称之为微书。微书书写风格虽不拘篆、隶、楷、行、草等,但对书写的技艺要求却高于普通书写。古语有云:“诗以小见大,若窗含西岭千秋雪;文以大见小,若武陵源里落缤纷。”小小微书,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乾坤。
旅居苏州的沁阳籍书法家李广武近年来潜心研究、书写微书,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尤以其创作的微书扇面,更是将书法与道德经等传统经典以及文人赏物合为一体,取法高古,妙趣横生。
初识微书
李广武出生在西向镇邘邰村一个书风浓厚的家庭,祖父、外公和父亲都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受长辈影响,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特别的爱好。“那时外公家里藏有许多不知名的书法碑帖和拓本,每次去都要央求他送我一些,回去在课余饭后仔细临摹。”李广武说。
1989年李广武在沁阳市首届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开始崭露头角。后师从河南省著名书法家刘登龙,系统学习书法,进步很大,作品多次入选省级书法展览。其论文《新的书法观点与我国当代书法》曾入选第三届全国书学研讨会。1990年被吸收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除书法外,李广武对篆刻也颇有心得,2005年其篆刻作品入选西泠印社“中国印”大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广武看到杂志上介绍的杭州一位书法家的微书作品。微书的那种洒脱、精巧而不失法度的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李广武。“从那一刻起,我就树立了为微书奉献一生的信念。”李广武说。
想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时至今日,国内书界专事微书创作的人依旧屈指可数。甚至有人认为,微书算不得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充其量只是书写技艺的延伸罢了。但李广武认为,“一张普通的宣纸,被微书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微书的魅力正在于此。”
苦心钻研
“书法讲究心境,而写微书,胜于入定。”回忆创作岁月,李广武唏嘘不已。
李广武认为,习练微书有三难。一难,微书仍属书法范畴,作者必须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二难,微书讲究眼、手、脑的高度协调,需要作者长期的习练;三难,微书创作周期较长,动辄数周甚至数月,需要作者有极强的意志力。
至于扇面微书,更需要有精巧的布局。以他的《道德经》扇面为例,扇长一尺,书写空间不过半尺余,却要容纳整部经典的5284字,加上特殊的扇形结构,布局结构并非横平竖直,无疑又大大增添了创作的难度。
的确,微书创作空间狭小,方寸之间已是峰回路转。书写时需凝神静气,腕随目动,心在笔先。常常是“千钧之力”,仅收“毫末之功”。而他又坚持裸眼创作,时间不长,自然会眼酸手疼,而此时若稍有停顿,则感觉顿失。再次书写,还需在草纸上演练,等感觉回来了才能正式续写。而一张作品,一旦写错一字,则整张扇面都必须丢弃。
为达到最佳的习练效果,李广武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练习课程。从最简单的笔画到复杂的整字,从简体字到繁体字,从一种书体到多种书体,寒来暑往,每日不辍。
如今的李广武,不仅克服了习练微书初期的种种困难和困惑,还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独树一帜
“要让书法界接受微书这种新形式,就必须跳出传统书体的囿围,展现微书独特的艺术审美。”正是这个心愿,成为李广武书法求进道路上的动力。
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孙过庭讲,“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籍此李广武认为,书法的生命力就在中华几千年汉字的不断演化进程中,后来者既要学习古人,又绝不能固步自封。
同时,李广武还清醒地知道,微书艺术并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书家的综合修养决定了其书艺的高度。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多方拜访名师,广交志友,系统学习了不同风格的书法技艺。每当听闻某地发现新的碑帖,必亲自前往,细心临摹研究,如痴如醉。“与碑帖对话,有助于我进一步理解中国书法的精髓。”
在长期习练和创作过程中,李广武逐渐形成了以微楷为主,博涉诸体的独特风格。他的微书扇面,布局神韵可谓一致,但细观之下,字与字之间却又是变化随欲,别有洞天。用李广武的话来说,常常是“似魏碑而非魏碑,似王非王,似写钟,非写钟”。
成就斐然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逝去的是年华,不变的是信念。李广武正是凭借着他对微书的热爱以及顽强的毅力,一步步赢得人们的认可。
迄今为止,他创作微书扇面作品近200幅,内容有《道德经》、《孙子兵法》、《茶经》等。苏州寒山寺、济南灵岩寺等千年古刹对微书抄经扇面极为推崇,而东南亚、北美等华人聚集的地方,也可以见到李广武的作品。
美籍华人、著名石雕、泥塑大师倪虎看到李广武的作品后,欣然题下了嵌名赞诗:
桃李报得三春晖,
业广仍需再努力。
文武并行天下路,
微书凝聚真功夫。
沁阳市书协主席刘峻在看了李广武的作品后说:“李广武的微书独辟蹊径,小中见大,品位高雅,真正是小扇面大乾坤啊!”
已是不惑之年的李广武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除却对书法的喜爱,他更多的是对家乡的关注和热忱。他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沁阳人,我要为沁阳的书艺事业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