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 通讯员崔红星、刘晓)6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云台大道旁的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一排排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科技智能棚映入眼帘,新移栽的苗木长出片片嫩芽,抬眼望去,新绿如海。几年后,这里将成为集农业科技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台湾农产品展销、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据悉,该项目是今年4月12日在2013年豫台农业合作项目恳谈会上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达成意向的四个项目之一。
以台创园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发展,引入台湾精品农业的“技术股”“管理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修武县转变招商模式,由重工业向重全面转变、由重招商向重选商转变、由求所有向求所在转变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理念引领下,该县招商领域实现了遍地开花。2012年,该县共引进市外境内项目79个,项目总投资161.8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3个、农业项目8个、三产项目28个。今年年初以来,该县引进市外境内项目34个,项目总投资196亿元。
招商引资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修武县作出了抉择,精挑细选谋长远。在政策上,秉承绿色招商理念,大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项目。在行业发展上,对于那些短平快的商贸餐饮娱乐项目、偏重地方税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工业项目,坚持招大引强,求精求大,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大企业。京能天阶云台山、河南建业、河南报业集团等企业如领头羊,引来一大批企业参与到旅游地产、商住开发、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纺织业、铝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强力推动伟彤液压、龙瑞新能源汽车、伊赛牛肉、焦作电厂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重大项目建设,使主营业务收入尽快达到200亿元。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折射出修武县招商引资理念的变迁。从筑巢引凤吸引客商独资投资兴业,到合作、BT、BOT等建设模式,修武县的招商引资模式日趋多元化。像京能天阶(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以80%的股权控股参与正在建设的50亿元云台山大型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在修武县还有许多。林德集团下属子公司通过BT模式投资建设了修武县部分市政基础建设,江苏凌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BOT模式正在建设修武县第二污水处理厂……
让项目落地生根,让投资商不仅有“钱途”而且有“前途”,修武县用心打造投资环境,实现合作双赢。去年年初以来,该县建立了财政性存款与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挂钩机制,即银行向本地企业贷款越多,得到的政府财政性存款就越多,以此鼓励银行支持企业发展。去年,该县新增贷款5亿元全部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政府协调,我们行迅速和云台山旅游股份、伟彤科技、华芳等大客户签下了贷款大单,同时也收获了大笔的财政性存款,使得我们行在修武银行领域站稳了脚跟。”焦作商业银行修武支行客户部主任张捷回忆起去年成立之初的情景。2012年,该行入驻修武,是该县的招商引资项目。今年,该行将调整经营策略,除了做好大客户之外,转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小微企业项目上来。
不断收获的真金白银让投资商自觉加入到对外合资合作上来,以商招商,二次招商风生水起。去年,栗子园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引进了多年的合作伙伴、温州大全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总投资2.3亿元的年产1万吨咖啡饮料生产项目。在该县,像栗子园公司并非个案。从卖伞女成长为庄园主的锦绣云台温泉山庄董事长崔小花,通过以商招商,与中鑫和谐(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将投资10亿元,建设民俗风情文化城项目。大量资本流入进一步加快修武转型融合发展,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强劲的生命力越来越突显。
本报讯(通讯员杜永兵、李军鹏)全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山阳区迅速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上一阶段经济运行情况,安排下一步经济工作,动员全区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迅速掀起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热潮,采取得力措施,强化责任,强化考核,狠抓落实,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作为中心城区,该区下一步的发展引人关注。该区将继续坚持务实重干、加快转型的总基调,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领导方式转变,奋力开创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加快商贸业转型上,该区依托东方红、艺新和人民路等现有商贸中心,结合南水北调旅游观光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重点引进建设体量大、档次高、带动力强的复合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巩固提升全区商贸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都市商圈和特色街区,着力形成“一区两带五圈”的商贸发展新格局。在加快工业经济转型上,该区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平台作用,更加注重入驻项目的科技含量、投资体量和税收贡献,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力争全年完成集聚区主营业收入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税收1.5亿元。同时,推动福瑞堂制药、汉和电缆等一批工业项目加快升级改造,力争柯如机械、中晶纳米等8个项目今年建成投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上,谋划推进山阳故城遗址、药王庙、巡返大庄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并找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承接点和着力点,以“吃、住、购、娱”等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摩登市、和平东街、壹里洋场等特色消费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建设方面,该区坚持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规划、规范化运作,将新型社区建设与中心城区范围内现有城中村、棚户区开发改造通盘考虑,尽快启动总投资10.5亿元的牛庄新型社区、总投资6亿元的华泰新苑、总投资2亿元的干休所小区改造等城建项目。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该区进一步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工作机制创新。针对年度重点工作,分别成立由区委常委和正县长级干部牵头,相关县级领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分包推进工作组,整合五大班子集体力量向推动重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集中;针对项目立项、开工、建设、投产等各个阶段,统筹各分包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班子、投入精干力量,对存在问题逐项明确分包领导、牵头部门及完成时限,倒排工期、限期销号,真正将部门力量和资源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来;坚持“一周一例会,一月一公示,一季一观摩,半年一评议,一年一考核”,各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逐条逐项落实项目台账完成情况,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并将分包工作成效、分包项目进展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价考核、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建立推行干部服务基层制度,将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建立科级干部工作实绩档案,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的绩效考核工作,树立凭实绩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大力弘扬务实重干作风,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截至目前,建业5期、锦绣公馆、新钢材市场、柳庄农贸市场、丰收小游园、“泉道升”项目、纳士海岸和广利达物流项目8个总投资16.9亿元的千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东方红国际广场,总投资10.5亿元的丹尼斯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12亿元的铁路集装箱物流、11.5亿元的巴罗国际广场项目已初步达成合作协议;矿山厂区开发、农科所开发、人民东路苏蔺段开发等项目正在抓紧运作,项目建设后劲和活力显著增强,为该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