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视野 | 婚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同窗,江湖难相忘
王忠禹莅临我市调研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暨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
省六部门对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察
图片新闻
我市举办河南省病残儿医学鉴定信息管理、
决策分析与协同服务系统试点应用研究培训班
德国吸烟影响前途
孟州市:
全面升级基层人口文化阵地建设
省人口计生药具管理站副站长谷相林莅焦调研计划编报工作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窗,江湖难相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又到一年毕业季了。离别的感伤弥漫校园,还有年轻的毕业生心中——再见,同窗,从此五湖四海。

  同窗之谊,历来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人际关系,虽然毕业多年后,有些人会相忘于江湖,但总有另一些人,直到风烛残年,还难忘当年“睡在上铺的兄弟”,而更多人,离开那扇“窗”后,彼此在接下来的人生路上,有许多交集,有许多传奇,有许多情感。

  同窗为何那般铁?

  即使有“谢室友不杀之恩”的惊悚式调侃,更多人还是更熟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真挚的姐妹情深。民间说“四大铁”,其中就包括“一起同过窗”。

  为何短短几年结下的大学同窗之谊,却能比肩共过生死的“一起扛过枪”,贯穿一生?

  因为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交朋友的开始,不像小学时心智尚未成熟,也不像中学时为了高考而无暇他顾,走进大学的宿舍,每个人都像跑完了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突然醒悟要开始做回自己、享受人生了。

  但是同窗之谊被人看重的更重要原因,不在大学期间,而在大学之后。相对社会,即使在已经不提大学是“象牙塔”的今天,大学的人际关系,仍然要单纯得多。许多人走出校门之后,磕磕碰碰,曲曲折折,更会想起大学的好、同窗的好。有句俗话说“四十之后难交真心朋友”,人越是年纪大,越爱怀旧,越爱与故人合作,尤其是在几年同窗生涯中彼此熟悉的故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系、派、门,联系彼此的,除了血缘外,就是“同门”、“同窗”了。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华章的黄埔军校,便是最好的例子。

  同窗之谊的佳话,历史上有很多,例如鲍叔牙与管仲。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曾被管仲追杀,被他一箭射倒,幸亏只是误中玉佩。后来公子小白回来即位,成为齐桓公,对管仲自然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这时管仲的同学鲍叔牙苦苦求情,鲍叔牙随小白流亡,对他有恩。管仲保住了一条命。后来鲍叔牙又找机会介绍管仲,好歹说服小白再启用管仲,管仲不负众望,辅佐小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另一段佳话,当属孙策与周瑜,从同窗之谊,到君臣之义,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铁,后来娶妻,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同窗一起做大事

  找几个同窗,一起做大事,而且做成了大事——这类事件,在历史上相当多。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四川总督赵尔巽开办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翌年,一个名叫刘湘的年轻人考入学堂,虽然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但此人对教官能绝对服从,对同学则虚心求教,颇让大家喜欢,当时谁也没想到,刘湘能成为“四川第一人”。

  历史上,四川挺乱,有“天下未乱而蜀已乱,天下已治而蜀未治”之说,清末民初,天下大乱,四川更是连年军阀混战,刘湘最终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他在速成学堂的同学:杨森、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张斯可、徐孝刚、王陵基、乔毅夫、傅常、鲜英等,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同学们陆续聚集到刘湘周围,他们都想靠刘湘升官,因此形成了川中最大的军事派系——速成系。正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刘湘成了“四川王”。

  在今天,无论是工商管理学院,还是各级党校,读书往往是其次,更多人更看重的,是人脉、圈子、同窗。  

  黄埔军校之前,各地都有一些类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一类的地方军事院校,后来在军阀混乱中并肩战斗或者自相残杀的,多是这些军校毕业的同窗。再往前溯,对中国政坛产生巨大影响的,不得不提岳麓书院——湘军的主要将领诸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长佑、曾国荃等人,都曾经是岳麓书院的学生。他们不仅敉平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更对接下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诸多伏笔。

  岳麓书院的杰出校友,当然是曾国藩。曾国藩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为后人称道的一大优点,就是网罗人才的眼光与能力,事实上,曾国藩将自己成“大事”的原因首先归结为“得人”。在为他服务的诸多人才中,有些就是他的同窗。

  当时有个叫黄廷瓒的小官,为人迂直,在官场上混得很不顺利,在江苏候补知州,一候就是三年,后来的早已赴任,他却一直得不到实缺,弄得衣食无着,寒酸不堪,老娘死了,连回籍奔丧的路费都没有。也正因为迂直,却被曾国藩看中——他俩曾是岳麓书院的同窗。曾国藩喜欢黄廷瓒这种不会使乖弄巧、心地踏实的人,便请他过来帮忙,委以重任。黄廷瓒对曾国藩感恩戴德,尽心尽力办事。

  说起曾国藩的同窗,不得不提一个名叫李元度的人。他是湖南平江人,比曾国藩小10岁,太平天国军队打到湖南之后,他弃文从武,拉起500人的乡勇投奔了曾国藩。湘军刚开始打了很多败仗,长沙靖港一战,曾国藩失去了信心,写好了遗嘱,交由李元度保存,然后跳江自杀,被救起之后,李元度日夜陪着曾国藩,耐心开导。可以说,曾国藩人生最低落的时候,是李元度陪着度过的。两人关系很好,后来曾国藩给李元度写信,说两人之间的这种情感“不随有生以俱尽”,曾国藩甚至提议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李元度的儿子,“缔婚姻而申永好,以明不敢负义之心”。

  但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咸丰十年(1860)春,太平军全面出击,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告急。两江总督曾国藩派李元度守徽州。不料十万太平军袭来,李元度几乎战死才突围出城。徽州失守,曾国藩大怒,向皇上写了一个弹劾的参本:将李元度除名归里。李元度回到老家,不甘寂寞,又招募8000乡勇,投靠浙江巡抚王有龄,进入浙江打仗。虽然打了胜仗,但曾国藩很不高兴:你本属湘军,在这里受了处分,却改换门庭,跑去投奔别人……于是曾国藩又参一本:该员治军一味宽纵,多用亲族子弟。平日文理尚优,带勇非其所长。这一次,皇上不仅批准了曾国藩的奏折,还降旨将李元度“发往军台效力”。军台远在漠北,经过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联名奏保,皇上才收回成命,李元度得以免遣戍边,放归乡里。若干年后,李元度才复出,官名相当不错。

  令人感慨的是,李元度从未责怪过曾国藩对他的弹劾。他曾写过一首怀念曾国藩的诗:“赤手奠神州,惟诚能动众。平生我负公,独茹穷途恸。”为辜负了曾国藩的厚望而深深自责。曾国藩去世后,李元度泣作挽诗十二章,“一别十三载,相思欲断肠”、“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而曾国藩虽然对同窗严厉,但仍有公正评价:“(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他还曾给皇帝上奏折,请求朝廷重新起用李元度:“李元度下笔千言,兼人之才,臣昔弹劾太严,至今内疚。”

  管鲍之交,被誉为友谊的典范,不仅因为鲍叔牙推荐了管仲,更在于鲍叔牙对管仲那种看似并不对等的奉献式友谊——管仲为相时,鲍叔牙一直是他的下属。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问管仲说谁能接你,管仲推荐了一个人,还不是鲍叔牙。齐桓公有问那个人也死了怎么办,管仲才推荐鲍叔牙。

  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信任,是同窗之谊的大境界。

  为什么会有同窗相残的悲剧?

  同窗之谊的另一端,是同窗相残。佳话与悲剧,同时呈现在历史上。

  韩非与李斯的故事,就很典型。两人同为荀况学生时,李斯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学问不如韩非。两人关系起初是相当不错的,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李斯就向秦王推荐,把韩非挖到秦国来了。史书上说,李斯嫉妒韩非才华,害怕自己的位置被取代,就在秦王面前诋毁他,秦王信以为真,把韩非抓了起来,李斯送去毒药,韩非临死前要见秦王,李斯当然不同意,后来秦王醒悟过来,韩非已经死了。

  因为可以浇现实的块垒,数千年来,韩非与李斯的恩怨,一直为世人所感慨:嫉妒猛于虎,人性如此恶!李斯因此被钉上耻辱柱。但史家考证,事实上,对于韩非之死,李斯并非主角,只能算是帮凶。在当时战国末期的风雨飘零中,个人嫉妒,又哪里比得上政局的凶险。

  同窗相残的另一个著名案例,是孙膑与庞涓。两人皆师从神秘大师鬼谷子学兵法,后来庞涓害得孙膑被尖刀剜剔两个膝盖骨,孙膑忍辱负重,东山再起,在一场埋伏中,让同窗庞涓被乱箭射成了刺猬……

  鬼谷子的另外两个著名学生,苏秦与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行走战国七雄之间,合纵连横,用现在的话说,二人都是国际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到后来二人成了对手,各为其主,隔空较量,掀起连年战乱。

  话说“既生瑜,何生亮”,名师手下出高徒,但如果出了两个高徒,功力相近,互不服气,如果在顺世也罢,若在乱世,各为其主,自然斗智斗勇,同根相煎。现实中、文学里都有类似同窗相残的悲剧故事,因为彼此熟悉,既有争斗的精彩,又有争斗的残酷,更让世人看到,在小到利益功名大到价值取向之前,同窗之谊如何风吹雨打去。

  要避免这类悲剧,既要有大历史的机缘,又要有个人的境界。有个著名的典故,叫“割席断交”,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用来比喻多指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管宁、华歆都是三国时代人物,因为“割席断交”一事,处于道德劣势的华歆被丑化得比较厉害,不过在历史上,他其实是一个好人,为官清廉。他虽然受到割席断交的羞辱,但一直没忘管宁这个同窗,举荐管宁为“独行君子”,更以逊位太尉相让。不过管宁确实清高,誓不为官,自结茅庐,“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很受世人崇敬。虽然在三国乱世,但管宁、华歆均以高寿寿终正寝。

  差异化竞争,或者差异化生存,是同窗之谊能够持续的重要因素。曾国藩有两个著名弟子,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俞樾,两人一文一武,成就非凡。后来,曾国藩评价说:李少荃(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字荫甫)拼命著书。

  从李鸿章与俞樾的故事来看,同窗相处之道,最终要归结于为师者的能力与人品了。

  关山远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