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浸润千年话诗情
不要取悦所有人
“大学生期望月薪下降”究竟为哪般
静谧生活
1793年的中国
与21世纪的中国
生命树
人可以有霉运
但不可有霉相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793年的中国
与21世纪的中国

——读雷克的《徒步中国》随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郭文婧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对中国仍然充满着偏见。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第五期做了一期“中国梦”的专题,但却用了《Let's party like it's 1793》作为封面标题。

  明朝中后期,一些传教士从中国回去后,描述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拥有“人类最高度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技术发明”,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很快,欧洲掀起了一股向往中国的热潮。

  已经56岁的英国资深外交家马格尔尼,本已作出了退休的打算,英国国王给他提供了很多有吸引力的官职,都被他拒绝了。英国国王便派他带领一个外交使团前往中国进行访问,目的是和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在中国设立英国大使馆。

  现在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说马格尔尼1793年给乾隆皇帝祝寿,坚决不愿向乾隆下跪,被乾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被轰走。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马格尔尼的结论:“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同时也更冷漠、麻木和残酷”。

  正是从此开始,西方开始了一股对中国的“丑化”潮流。英国人用1793年的故事隐喻伟大的中国梦,险恶之心,可见一斑。

  德国青年雷克是从慕尼黑大学到北京电影学院的交换生,2007年他走出北京,进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再从宁夏进入甘肃,过河西走廊,再穿过新疆茫茫沙海,过中亚地区,进入欧洲,穿越中国中西部4646公里,用徒步这一方式,深入中国各阶层,感知中国人的生活,观察中国的问题。雷克的徒步之旅,以《最遥远的路》为名的纪录片和书,在德国上市,引起了巨大反响。最近,该书以《徒步中国》为题被引进中国出版。

  作为一本在西方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书,如果我们仅仅作为一本游记来读,就显得有点浪费了。在全世界新一轮“中国热”,特别是“中国梦”热的背景下,了解西方人怎么看中国和中国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实际上,《徒步中国》本身就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而是在拉拉杂杂写自己到了哪里、碰到了些什么人、经历了哪些事情之中感悟中国。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中国不是一个国家,是一个世界,中国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到历史一样,雷克在《徒步中国》中也发出了几乎一样的历史感叹。徒步到平遥古城,当他得知保存完好的古城很多都是新建的时,他说:“在西方的观念里,历史就是一条线。在东方,人们则更偏向于把它看作一个环。一个朝代接着另一个朝代,一切都只是不断重复而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人能挡,关键就在于伟大的“中国梦”不能在一个“环”里循环,而应该在一条“线”上持续健康发展。所以雷克以干了中国人不敢干的事为傲:在高速路上跳舞,在沙漠上翻滚。

  雷克其实是很“中国”的,他可以在和来自四川的中国女友小白进行着情感瓜葛的同时,用“逢场作戏的异性” 来疗伤,可以“清纯”地好奇“中国好像满大街都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可以直言中国人的梦想都比较现实:房子、车、稳定的收入。

  我不得不承认,雷克有一句话寓意深刻:中外年轻人都梦想“做自己”,但中国人也许下一代才会想想怎么“做自己”。1793年的中国与21世纪的中国,依然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也难怪西方人会以此来暗讽“中国梦”。著名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傅,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说:“中国多方面的需要,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迫切的需要:人格和良心。”这在今天的中国,应该依然是适用的。

  (《徒步中国》,[德]雷克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