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期盼。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举国上下,共筑中国梦成为热点。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过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教育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经济发展,人才先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人才培养是其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坚持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因此,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造就一大批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高等教育崇高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以探求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己任,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依据,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地、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历史重任,这既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根本所在。从科学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个根本问题来看,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来看,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来看,离不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参与。因此,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勇担历史使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活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努力推出带有前瞻性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三、打造科研创新平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不懈动力和创新源泉,科学研究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基础动力和技术支撑。一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科学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是学校学术的重点,包括专业方向、学科特点、学术梯队、研究成果等,是综合性的学术建设。因此,高等学校要重视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加强梯队建设,产出重大成果,提高高等学校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贡献率。二是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基础和动力。科学研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此,高等学校要发挥人才优势,立足区域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前沿,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研究,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不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三是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或者与相关企业、公司或地方政府联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根据社会或市场需求开展研究与开发,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等学校不仅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还有与之并列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高等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的文化组织,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人类高尚精神的殿堂,是思想的摇篮,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中,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就是说,大学作为人类优秀文化创新和传承的人才培养机构,能借助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必定有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支撑。同样道理,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力支撑。基于此,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焦作市的一所百年老校,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提供强力支撑的责任和使命,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培育、积聚、迸发正能量,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为筑梦焦作、筑梦中原、筑梦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