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楚
上好学校,考好成绩,升入理想大学是每一位家长和学生的梦想。为此,有家长把孩子送到沿海发达地区,让孩子享受优秀的教育环境,也有家长让孩子到贫困的西部地区让孩子享受特殊高考政策,还有送到省内“名校”的,更有直接送到国外的……
选择到外地上高中,无可厚非。但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仅是地域之别,更要看孩子是否具备外出求学的素质和能力,家庭能否为其创造适应新环境的良好条件。
笔者认为以下方面的几个问题一定要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第一,孩子对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要强。如果因生活不适应产生问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一位朋友的孩子送到北京上初中,因不能适应,经常有病,身体虚弱,无法正常生活,无奈只好返回焦作上学。
第二,孩子要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多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多数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孩子一旦外出独立生活,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克服不了,必然影响学习。
第三,孩子学习习惯要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校的培养要求,更要有家长的配合。孩子自主学习和独立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培养,在家上学,除了学校老师引导外,家长也会随时督促;但到了外地,就失去了家长的直接关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家就要有良好而持久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觉性,没有学习规划,随意性大,管不住自己的学生如果外出上高中,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孩子梦想、目标要坚定。有梦想,才有动力;心中有梦,打拼才有劲。中学生的目标要靠学校和家长来帮助设计和不断地引导,无疑在本地求学的中学生将得到更多地帮助和呵护。
第五,孩子意志品质要顽强。有梦想有目标很好,但要成功必须靠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自觉性强、自制力强,又要具有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具有逆境奋斗到底的精神。对于到外地上高中的孩子,部分学生或许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能适应,或许对许多新的困难和坎坷缺乏正确的应对,常常会对目标的实现产生迷茫,丧失拼搏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是一些孩子原本成绩不错但外出上学后反而成绩一般的主要原因。
第六,孩子的必要监管要到位。一名孩子中招考试成绩很好,家里为其办了户口去海南上高中。下飞机后,孩子对亲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逃脱了爸妈的魔掌。”高一入校全班前三名,一学年结束全班倒数几名,无奈家长又把孩子“调”回来借读,高三回到海南参加高考,考上了一个当地的二本。这虽然是一个典型个案,但再一次告诉我们,只知道玩不知道学的孩子,再好的条件也不可能考上家长希望的理想大学,更说明了失去对学生的监管必然会事与愿违。很多家长都有体会,即使对于有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理想目标、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监管才能锦上添花。
第七,中介机构要可靠。一些中介机构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在宣传时,你提的什么条件都会答应,但遇到具体问题,或许大费口舌也难顺利解决。家长一定要认真研究中介协议,认真核准相关内容。2008年天津的高考政策规定:办集体户口的,允许参加春季高招。当焦作市30多名通过中介机构办集体户口的学生无法参加天津市的全国夏季高招报名时,家长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第八,外地的高招政策要熟悉。为促进教育公平,平衡当地群众对外地学生挤占当地优质高考学位的不满情绪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沿海等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政策都在不断变化。如沿海的“购房并学籍3年以上可报一本”“缴费办蓝印户口限报二本”等都是在变化中出台的政策。今年,新疆昌吉的外地学生仅限报新疆内二本高校的规定,使山东、河南的几百名学生无可奈何。这就要求到外地上学的学生家长必须全方位及时了解高招政策,否则,常常会陷入尴尬。
第九,心理调整要及时。学生外出后,心理调整很重要:到沿海上学升学压力小,容易产生放松学习要求的心理调整;因说话、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学生“自闭”和被当地学生歧视的心理调整;因距离问题,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当的调整;因在家中受到关注与关爱过多,外出求学后突然出现的心理失衡的调整等。
第十,增加的费用要有保障。如异地购房、办理蓝印户口、生活费、来回车费等,必须有所准备。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结果,却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父母希望孩子有个好前程,送孩子到外地上高中,以便顺利考个好大学,出发点是好的,无可非议。但中学生多是未成年人,在身体、心理、生活各方面都未成熟,即使有好的品质和习惯,缺少了必要的监管等外部因素,也很难保持长久。是在本地高中还是送到外地高中,何去何从,需要家长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脑筋一热,拍板决定,轻易送到外地上高中,花钱受罪,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