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金色的六月,麦收时节,怀川大地一派丰收美景。
我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又传来捷报。
6月1日,农业厅组织农大、农科院等小麦专家对修武县周庄孔村100亩众麦998测产验收,亩产736公斤;修武县雪庄40亩众麦998测产验收,亩产756.4公斤。
6月5日,河南省农业厅受农业部委托,组织农大、农科院、农业厅小麦专家对焦作市小麦高产创建进行了验收:温县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10万亩核心区,实产验收亩产641.5公斤,较去年的636.6公斤增加4.9公斤;修武郇封镇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7.1万亩,亩产676.6公斤,较去年的674.7公斤增加1.9公斤;修武郇封镇焦庄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2.6公斤;修武郜屯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94.8公斤。
我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再创喜人佳绩,这是市委、市政府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的结果,是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我市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原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始终坚持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各级党委政府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焦作市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专门安排“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支持高产创建活动,为小麦高产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农业部门结合我市实际,充分发挥小麦连年高产所积累的技术、人才、培训等优势,选调农业专家,因地制宜制定了高产创建技术规程。各县(市)区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技术人员广泛宣传、认真指导,实施主体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应变管理,才实现了今年小麦高产创建的新突破。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建机制,是我市今年小麦高产创建取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
我市按照“政府领导、部门组织、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高产创建活动,促使各项创建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建机制,全面推进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充分发挥小麦高产创建实施主体的作用方面,我市以提高种粮效益为目标,以增加产量水平为手段,选择种子企业、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作为粮食高产创建实施主体,开展规模经营,实现了小麦高产创建“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去杂去劣、统一收割回收。在整合项目资源,全面提高示范田建设标准方面,我市结合各县市区农业项目争取情况,合理布局,在高产创建示范片集中实施标准良田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等,实现了高产创建、良种补贴、种子基地建设“三位一体”,有效提高了示范片建设水平。在整合农业资金,大力支持高产创建活动方面,在市财政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外,农业部门还把农业产业化资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资金等集中向高产创建活动倾斜,有效提高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全面提高小麦高产创建水平,离不开良种良法配套的强力支撑。我市在小麦高产创建中,高度重视科技在争创高产中的支撑作用,积极组织农业技术骨干,全面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各项工作,收效明显。在技术服务上,我市抽调农业科技人员组成6个高产创建技术专家组,重点推广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宣传普及集成技术、组织开展科学应变管理,做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在品种应用上,继续坚持“两为主”原则,即以半冬性品种为主、以高产优质品种为主。万亩示范片和千亩示范方重点选用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22等优良品种;高产攻关田重点选用焦麦266、众麦998、豫农416等新品种。在集成技术推广上,深耕细耙、精细整地、大力普及秸秆还田、配方施肥,以培育高产良田;按照不同品种制定相应的高产措施,根据不同时期肥水需求适时追肥灌溉;同时全面推广了土壤处理、种子包衣、化学除草等实用技术。
提升小麦高产创建应变管理水平,是小麦高产创建的关键。在今年的小麦高产创建中,我市针对小麦生长期间出现的多种不良因素,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以防为主的应变措施。去冬降温早,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使小麦根部生长量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今年春季我市发动群众早浇水、早施肥,促进苗情转化,提高了麦田亩成穗。在小麦起身拔节期,我市提前防治纹枯病。针对小麦扬花期的降雨,我们根据天气预报,在雨前发动农民喷药,提前预防赤霉病发生,减轻了赤霉病危害。在3月15日、4月19日前后两次低温来临前,我市提前指导农民浇水,改变田间小气候,减轻了低温危害。5月下旬遭遇强降雨过程,我市提前安排部署,迅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随时掌握农情,指导农民应变管理。一系列的应变管理措施,为今年小麦高产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