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到了两千年前的艾草香。这意味着,一个被称之为端午的节日近了。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说起端午节,仅其叫法就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五蛋节等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当数汉民族为纪念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的楚国大夫屈原,追怀其横溢才华和高洁情怀的端午。
但我更愿意认为,端午作为华夏民族的一个传承千年的重要节日,当与自然有关。先由名字看,端字有初始之意,故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另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其实,不惟端午这一个节日如此。在中华文明的浩浩长河中,我们自古多重视春节、中秋等伦理性的节日,而缺少公共交际性节日,这也正是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为广大年轻人所快速接受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们在这个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已失去了其宗教节日的本意,有效弥补了我们的文化不足。只不过,我们却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太多诸如上巳节、寒食节等自然性节日,失去了本该与自然亲近的大好机会。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一节日中的诸多元素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著名散文作家木心先生曾言:“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他甚至慨言,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即使“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
诚哉斯言,老子在《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这一论述,不仅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在后世的解读和丰富中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而诸如“产于山阳,采以端午”的艾草,只不过充当了人与自然之间交感连通的一个媒介,注解着人和天地、日月、风云之间的关系,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也许,恰如一首诗所说:皇朝已是满屏青,且醉雄黄且醉卿。艾草焚香端午时,丝情默默楚辞听。其实,也不惟艾草一种植物,我们今天很多身边的花草与楚辞世界里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我们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罢了。很多年前,肯定有人透过楚辞里的文句,看到过古人的从容,闻到过白芷的花香,并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寄托于各种注解中。
如今,虽斯人已逝,然文明传承,在这个艾草飘香的季节,如果你读懂了这些文字,复原那种情感与体验,尽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毕竟,文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在一个艾香氤氲的日子里与古人对话,应是乐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