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据《人民日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趋势越来越强。人才流失,特别是顶尖人才的流失,困扰着世界众多国家。因此,各国都在花大力气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当今,人才流动或者流失有其必然性一面,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流动或者流失,都源于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是每个人寻求更大适宜发展空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筑巢引凤的同时,更得思考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人才流失与物质流失根本的不同,在于物质的流失往往是单向的、被动的。但人是有感情的,大部分人都会同自己的祖国建立不同形式的情感纽带,人才流失之后还有回归的可能,比如,钱学深、施一公等。即使没有回归,也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丁肇中等,都以不同形式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报道所言,中国顶尖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滞留海外的原因在于国外拥有更为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社会环境,更容易作出研究成果。人才的成长绝非一蹴而就。若国内的各方面环境不适宜顶尖人才的成长。那么,我们不妨把人才流失视为人才投资,或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因此,中国人才在国外获得成功的过程,也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有一天,我们有了合适这些顶尖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发挥的土壤,他们必将能使祖国获益。
当前,我们培养和吸引人才的硬件、软件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理解人才流失现象,充分地认识人才暂时性流失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专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推进人才机制和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为人才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积极开发利用海外人才资源,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之中,从精神纽带开始,在创造条件中逐步吸引流失的人才回归。
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遏制人才大面积流失则更为迫切。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才。”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花大力气吸引人才、挖人才的同时,却陷入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维惯性,对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重视不够,结果引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在人才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面对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我们必须着力创建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以制度优势,积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既要吸引来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使人尽其才。否则,我们极易陷入“流失、引进、培养、再流失”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