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急来抱佛脚
城市管理不应沦入“丛林法则”
关于公布焦作市、济源市执行2013年小麦
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名单的通告
观光农业,从卖产品到卖风景
信息化工作促三夏
全力做好城区防汛工作
因爱相聚 为爱坚守
媒体观点
如何面对人才流失之痛
村里来了“抢收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面对人才流失之痛
□郭文婧
  我们必须理性地理解人才流失现象,为人才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
着力创建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人尽其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据《人民日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趋势越来越强。人才流失,特别是顶尖人才的流失,困扰着世界众多国家。因此,各国都在花大力气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当今,人才流动或者流失有其必然性一面,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流动或者流失,都源于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是每个人寻求更大适宜发展空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筑巢引凤的同时,更得思考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人才流失与物质流失根本的不同,在于物质的流失往往是单向的、被动的。但人是有感情的,大部分人都会同自己的祖国建立不同形式的情感纽带,人才流失之后还有回归的可能,比如,钱学深、施一公等。即使没有回归,也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丁肇中等,都以不同形式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报道所言,中国顶尖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滞留海外的原因在于国外拥有更为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社会环境,更容易作出研究成果。人才的成长绝非一蹴而就。若国内的各方面环境不适宜顶尖人才的成长。那么,我们不妨把人才流失视为人才投资,或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因此,中国人才在国外获得成功的过程,也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有一天,我们有了合适这些顶尖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发挥的土壤,他们必将能使祖国获益。

  当前,我们培养和吸引人才的硬件、软件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理解人才流失现象,充分地认识人才暂时性流失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专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推进人才机制和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为人才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积极开发利用海外人才资源,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之中,从精神纽带开始,在创造条件中逐步吸引流失的人才回归。

  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遏制人才大面积流失则更为迫切。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才。”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花大力气吸引人才、挖人才的同时,却陷入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维惯性,对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重视不够,结果引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在人才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面对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我们必须着力创建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以制度优势,积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既要吸引来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使人尽其才。否则,我们极易陷入“流失、引进、培养、再流失”的恶性循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