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往开来,把握机遇,转型正逢其时
(二)仰望高峰,审视脚下,清醒决定行动
(三)深化认识,“六高”并举,夯实建设基础
(四)重中之重,关键所在,项目撑起蓝天
(五)精于谋划,科学运作,智慧催开新花
(六)务实重干,尽职求效,铁腕整治歪风
(七)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三战”铸就乾坤
(八)美丽怀川,屹立中原,谱写壮丽史诗
(一)继往开来,把握机遇,转型正逢其时。
在怀川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十大建设”,号角嘹亮,任务逼人。
日前,市委、市政府组织“十大建设”集中观摩点评活动,并召开专题推进会。市委书记孙立坤掷地有声:“十大建设”是发展的基础,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转型,事关形象,事关民生,事关提升,一刻也不能放松。
何为“十大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事关焦作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开放型经济“十大建设”,总投资831.7亿元,2013年完成投资274.3亿元。今年前5个月,“十大建设”整体进展顺利,涉及的140项工作,8项已完成,112项进展顺利,17项进展缓慢,2项无进展,1项正在进行调整。
“十大建设”之于焦作转型,是突破口,是着力点。
这些年,焦作一直在“转”。转型,催生了煤城的嬗变。去年2月,省政府印发了《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标志着焦作步入全面转型新阶段。前不久,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更是奏响了转型攻坚的激昂乐章。
这些年,焦作国民经济运行日趋平稳,发展平台愈加夯实,农业生产连年高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项目建设、农业机械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创新等30项工作走到全国、全省前列,为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这些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五大班子团结一致,率先垂范,各级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广大干部务实重干的作风正在形成,全市党员干部队伍谋事业、思发展、促转型的氛围越来越浓。
把握大势,长缨在手——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机遇,省政府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机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其中,《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及焦作重大产业基地和重要平台11个,直接点名焦作的重大项目12个,涉及焦作的重大项目11个……
落子频频,定子铿铿。焦作科学发展的大思路赫然在前:坚持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一个战略,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开放型经济“十大建设”。
天地人和,蓝图绘就。焦作发展,攒劲蓄势,厚积薄发;焦作转型,风起帆扬,正逢其时。
(二)仰望高峰,审视脚下,清醒决定行动。
仰望高峰,我们备受鼓舞,信心满怀;审视脚下,我们压力沉重,寝食难安。
先说“硬伤”——
发展速度还不快。2012年,焦作国民经济一些指标,特别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增速在全省的位次还不高,位次都在第十五位以后。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
居民收入还不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0443元低3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565元低4429元。地理条件优越、工业基础较好的焦作,这些指标怎能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还不优。工业经济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4%,低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还不强。“月亮不多星星多”,大块头企业偏少,中小企业居多,且链条不长,基础不强,支撑乏力,六大支柱产业难以支撑起焦作经济这座大厦。
重大项目不多。尽管我们的重点项目个数也不少,但是像郑焦城际铁路、城市水系等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大项目不多,高科技项目不多。
生态环境还不好。水污染、大气污染、粉尘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还很严重。
再说“软肋”——
干部作风还不实。一些干部只当官、不干事,遇到困难矛盾上推下卸,遇到好处尽揽手中,为官不具备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的决心,工作缺乏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大举措。
现实中,有的干部把发展大局不当回事儿,把群众利益不当回事儿,官架子大、衙门气息浓,习惯了别人求着办事,正常的工作能拖则拖,更谈不上深入一线、上门问需、主动服务。更有极少数干部,把本职工作当成耍威风、谋私利的工具,“吃拿卡要报”五毒俱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具体到工作中,推诿扯皮、贻误事业者,有之;习惯于别人埋头苦干、自己评头论足者,有之;见利益就上、见问题就让者,有之;把自己打扮得一贯正确,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者,有之;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得过且过混日子者,有之……
在清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奋起。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一刻也不能麻痹,一刻也不能放松,慢不得、等不得、拖不得。我们必须肩负使命,勇往直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否则,我们将会落伍,我们将被淘汰,我们将沦为发展的罪人。
(三)深化认识,“六高”并举,夯实建设基础。
市委精心谋划的“十大建设”,其要义是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促发展。其目标为以项目大建设,拉动大投资,兴起大产业,培植大财源,带动大就业,促进大发展,改善大民生,为建设美丽怀川夯实基础。
“十大建设”事关全局,必须高规格领导。这些重大基础工程,必将创造转型发展新优势,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当务之急是要强化责任,领导抓,抓领导,当好指挥员,更要当好战斗员,为广大干部群众做出好样子、带出好风气、干出好业绩,形成凝心聚力推进“十大建设”的浓厚氛围。
“十大建设”事关长远,必须高起点规划。“十大建设”事关焦作长远发展大计,马马虎虎不行,知难而退更不行。着眼长远,是应选之道。高人一招、胜人一筹、先人一步,立足当前,是首要目标。边规划、边建设、边修改的“三边”现象,不可取。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最重要。
“十大建设”事关转型,必须高速度推进。焦作最大的问题是发展问题,最难的问题是转型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十大建设”是基础中的基础,要采取超常举措,大干快上,只争朝夕,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千方百计加快进度,能提前一天完成绝不滞后一天。截至目前,“十大建设”涉及的140项工作,17项进展缓慢,务必迎头赶上。
“十大建设”事关形象,必须高标准建设。“十大建设”是提升焦作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工程。强化精品意识,按照一流的标准,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样板工程,是关键中的关键。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乃重中之重。全力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是题中要义。
“十大建设”事关民生,必须高热情工作。“十大建设”是事关全市人民福祉的大事。我们心里是否真正装着群众,是否真正为民办事,是否真正热爱焦作,看的就是对“十大建设”的热情投入、心思投入、精力投入程度,看的就是能否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将自己置身其中,一竿子插到底,尽心竭力做好工作。
“十大建设”事关提升,必须高效率服务。“十大建设”事关焦作经济的提升、形象的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关系到焦作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一个人。主动作为,高效服务,搞好协作配合,最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拖拖拉拉、推诿扯皮,要不得。
“十大建设”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抓住了加快焦作发展的“牛鼻子”。登高望远,方能心怀全局;“六高”并举,意在强力攻坚。
(四)重中之重,关键所在,项目撑起蓝天。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要素。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体,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引擎和动力。有项目,才有投资,才有财源,才有就业,才有民生……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项目为起点,靠项目去推动,靠项目来实现。没有项目,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哲学的观点告诉我们,项目与发展,既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也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项目是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是项目的不断积累。“十大建设”具有投资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显著特点,对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对聚合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对增强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和倍增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十大建设”,是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明确认识到,我们正在实施的“十大建设”,是实施项目带动的具体内容和抓手,是全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拓展,涵盖了工业、农业、三产、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项目建设的行动指南。
抓工作不抓重点,抓经济不抓项目,就是不得要领。“十大建设”是焦作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景。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对于坚持推动三化协调,对于促进四化同步、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建设美丽焦作、造福焦作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对焦作来说,“十大建设”可谓重中之重;对“十大建设”来说,项目是关键所在。抓住了项目,就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
(五)精于谋划,科学运作,智慧催开新花。
“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领导干部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当一任领导负几代责任,要着眼全局、长远谋划,力戒求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最终贻害党和人民托付给我们的事业。
善谋者赢。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刻也离不开精心运作、科学谋划。项目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条件和科学程序,科学谋划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凡是项目建设搞得比较好的地区,谋划工作必定做得好。
而今,我市各地抓项目的视野越来越宽,谋划项目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也应看到,不会谋划、不会运作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引项目、上项目时,研究和争取国家产业政策不够,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科学规划和整体包装还不到位,只有几点“盆景”,没有成片“风景”,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够鲜明,尤其是缺少大的项目发展平台。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研究政策经验,下决心解决不懂项目、不会谋划项目的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项目建设工作,按照符合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的原则,高水平、高品位、高标准谋划建设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年,我们基于科学发展的目的,谋划了郑焦城际铁路,着力提升交通水平;谋划了焦作海关,着力提升开放条件;积极谋划了几个电厂,着力提升能源支撑;积极谋划了城市水系,着力提升生态质量……站在转型攻坚的新起点上,我们更要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大提升的路径,夯实大发展的基础。
这样的谋划,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六)务实重干,尽职求效,铁腕整治歪风。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置身“十大建设”的每一个焦作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十大建设”,等不来、靠不来、想不来、喊不来,唯有靠实干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和实干的行动,踏踏实实地干出来。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豪言壮语不多讲,甩开膀子干一场,干就干他个轰轰烈烈,干就干他个荡气回肠。
非常之事,须有非常之勇,须下非常之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真抓实干,任何蓝图都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是一枕黄粱。
要有实干的办法。市委研究实施了推进“十大建设”的“七个一”工作法,即一大建设、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要严格落实到位。实干,就要敢于负责。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官帽看得轻一点,把责任看得重一点,多一些从政不勤之忧、能力不强之忧、律己不严之忧、贡献不大之忧,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不断抓好工作谋划和落实。
要有实干的效率。要诚实、唯实、落实、扎实,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市委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做到“五个不让”:不让事情在自己手里耽误,不让工作在自己手里中断,不让文件在自己手里积压,不让错误在自己手里出现,不让单位形象因自己受到损害。“五个不让”,是实干的体现,是效率的保障,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心的试金石。
要有实干的纪律。市委明确规定,对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的一律免职,对参与赌博的一律免职,对借考察学习名义公款旅游、游山玩水的一律免职,对上班时间到茶社打牌、下棋的一律免职,对上班时间到娱乐健身场所唱歌、洗浴、捏脚、游泳的一律免职。“五个一律免职”,不留情面,态度坚决,剑指歪风,刀劈邪气,旨在为“十大建设”踢开“绊脚石”,赶走“拦路虎”。
(七)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三战”铸就乾坤。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出战斗力、出生产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组织、一个地方也是这样,团结搞得好,事业就兴旺发达;团结搞不好,事业就衰败凋敝。
“十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借众力而难为,不集众智而难成。我们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多种方式,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衔接配合,减少扯皮现象,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形成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十大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焦作能否成为经济转型的样板,能否为全省、全国经济转型做出榜样,“四个一切”至关重要:一切有利于焦作的机遇都要抓住,一切有利于焦作发展的举措都应该支持,一切有利于焦作发展的劳动价值都应该承认,一切为焦作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都应该受到尊重。
项目不开工,等于白用功;项目不见效,等于瞎胡闹。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我们要齐心协力打一场攻坚战、整体战和持久战。
敢打攻坚战。把项目作为抓工作、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超乎寻常的决心和毅力,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引进和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
善打整体战。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要抓关系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又要抓能够增加财源的好项目;既要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又要抓为民富民的民生项目。
能打持久战。项目建设,贵在持续,难在持续,重在持续,不能时抓时放,冷热不均,始终做到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以一轮又一轮的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八)美丽怀川,屹立中原,谱写壮丽史诗。
“中国梦”,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原梦”,点燃了中原儿女的无限激情;“焦作梦”,激发了全市上下思转型谋发展、做示范求跨越的澎湃热情和磅礴力量。
时事相催,重任在肩。“十大建设”,时不我待,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一定要抓早、抓紧、抓细、抓重、抓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夙夜在公创一流,一以贯之谋发展,不断谱写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共同开创焦作更加美好的明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