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在部队时,就喜爱舞文弄墨,曾为首长写过讲话稿,首长在台上讲话,我坐在台下听,心里很是惬意,首长讲的话都是我的话呀,那种感觉真的很爽。我在部队提干后也一直在机关当干事,没少为领导写讲话稿,也都是把文件找来,再将相关报纸拿来一大堆,列出提纲,加个夜班,洋洋洒洒几千或上万字的讲话稿就写成了,首长一审查,或改一些,或一字不改,就拿到会上去念了。首长很满意,我也很有成就感。
回到地方工作后,我选择了专业性强的新闻单位,我是想写自己的东西,也厌倦了老是写那些官话、空话、套话,从而逃避了写材料这样枯燥的工作。
我也听到过一些人抱怨,费了很大劲写的讲话稿,领导拿到台上去,没按讲话稿去念,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抛开讲稿说开了。说实在话,我听到这里心里暗生敬意,不禁为脱稿讲话的领导叫好,这样的领导有水平,心里有数,对下面的情况也吃得透,这样胸有成竹的讲话才真正能说到点子上,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领导,只有自己有主意、有想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把问题讲得透彻。听了这样的报告,下面的人才能领会精神实质,做好工作。
当然,有的领导管的领域很宽,不可能对所管的领域都十分熟悉,但在一些场合又不得不去讲话,在这种情况下,让相关部门的人写出材料去讲一下也未尝不可。开会讲话,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讲话可长可短,一些会议完全可以开得短而精,该说的要说到,不要穿靴戴帽,不要拖泥带水,关键是要讲效率。只要你的话讲到位了,十几分钟或半小时也就足够,若是抓不住重点,啰啰嗦嗦讲了半天,下面听的人都打瞌睡,那还不如不讲,人们就没听进去,你讲的话等于白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的领导讲话形成了一个定式,秘书们写讲话稿也形成了一个套路,总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加强协调,狠抓落实”。有人曾为这样的讲话归纳了一个模式: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会议,这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同志以及×××同志的讲话很好,非常深刻,我都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深入传达贯彻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对于×××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久而久之,大家都这样做、这样讲,会议一开就是半天、一天,讲话的人口干舌燥,听讲的人昏昏欲睡。
当年毛泽东同志就很会讲话,他知识渊博,举重若轻,语言表达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很生活化、口语化,群众很欢迎,也记得牢。而今有的干部依赖讲话稿,依赖秘书,很少能在会上脱稿讲话,逢会都是照本宣科,还要被称为“重要讲话”,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位领导坐在台上高谈阔论,讲了几个小时,结束后掌声非常热烈,他还以为自己讲得很好,却不知有人说了声“可算讲完了”。敢情是大家是为他不再折磨人而鼓掌呢。
讲话是一门艺术,领导讲话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心理,要想到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讲话入耳、入脑、入心,否则就失去了讲话的意义。就像习近平同志当年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批评某些干部说的那样:“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不能不承认,多年来,我们的干部身上都不同程度产生了一些惰性和惯性,习惯于讲假话、讲空话、讲套话,而让他讲真话、讲实话,他反而失语了。
提倡领导脱稿讲话应当是转变领导作风的重要一步,也是转变会风的关键一环,我们不要求领导在所有的场合都脱稿讲话,但很多场合是完全可以脱稿讲话,这样做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开长会,二是可以避免打官腔、讲套话,三是能去除某些领导的惰性、依赖性,四是可以督促领导深入下去多搞调查研究,五是能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六是可以收到会议所期待的最佳效果。
目前,全党都在努力转变作风,领导者不妨就带个头,先从改变会风做起,从脱稿讲话做起,给大家一个看得见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