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怀川人物|焦作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文学长路上劲跑
天门瀑
狠抓景区餐饮安全
扎实推进旅游餐饮标准化创建工作
香港卫视节目组到云台山拍摄专题节目
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
到圆融寺景区调研
旅游消费提示(一)
落实防汛责任 确保安全度汛
云台山官方
微信开通了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文学长路上劲跑
—— 记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她说,散文写起来就像做睡衣,用料随意,运笔自由,能见真性情,只要你不“端着”……

  她说,小说写起来就像做旗袍,用料考究,讲求细节,能够彰显出人类文明进程的“线条”……

  她说,文字是可以排毒的,对生活的困惑、怨恨、思考都可以在文字中表达,从而使人得以消减“副能量”,补充“正能量”……

  她,乔叶,土生土长的焦作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近日,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赴郑对其进行专访,探寻她在文学道路上的足迹,试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生活化的乔叶。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写作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乔叶原名李巧艳。“之所以把笔名取作乔叶,就是在我们当地农村‘乔叶’和‘巧艳’的读音很相近。”乔叶说,“你叫我什么都行,反正我听起来都是一样的。”

  1972年,乔叶出生在我市修武县李万乡(今焦作新区李万乡)杨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童年的乔叶跟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是在农田里、麦场上奔跑玩耍中长大的,而唯有不同的是,这个小丫头喜欢读书,哥哥、姐姐上学用过的教材和课外读物,都成了她的所爱。

  “在学校里,我不太受老师的喜欢,因为我有点犟,总坚持做自己爱做的事。有一次我跟老师拧着干,班主任还让我叫家长来学校。”乔叶说:“很多时间,我都畅游在文学的世界里,在焦作师范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一首小诗在全国的师范类报纸《园丁园》上发表。这算不上什么作品,但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

  师范毕业后,乔叶被分配到修武县一个乡村小学教书。“那时候在教学之余还有大量的时间,闲得无聊,也没人可以交流,我就开始写东西。”乔叶说:“当时写东西是自己跟自己的交流,而我的文学之路就是在自己跟自己的灵魂对话中开始的。”

  1991年到1992年,乔叶经常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心灵对白写成一篇篇文章,不断向本报副刊投稿。“这类文章在那时候被称作‘青春美文’,《焦作日报》副刊发表了我不少这样的文章。可以说,《焦作日报》是我的文学起步之地。”

  1993年2月,乔叶的散文《别同情我》在《中国青年报》副刊发表。“没想到我向中青报投的第一篇稿子就被采用。由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当年我在中青报上就发表了十几篇文章,还被中青报评为优秀撰稿人。我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名人,有人专门拿着报纸上门来看看我这个‘女作家’。”乔叶说。

  1994年,已经在报纸上发表过许多作品的乔叶被借调到修武县委宣传部工作。1998年,她被提拔为修武县文联副主席。

  

  写作是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乔叶以散文出道,以散文成名。在上世纪末,她的散文作品经常见诸于《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文学刊物。由于她的散文倾诉了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对人生的有益思考,且文字隽永优美,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

  从乔叶早期的散文作品来看,其素材大都来源于自我,且逐步实现了由“小

  我”到“大我”的转变,而这个“我”,包括了“你、我、他”。

  一些人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内心是需要勇气的。但乔叶不赞同这种看法。她说,写东西就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如果写东西首先考虑别人,这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如果写作的人被社会绑架,那将会被越捆越紧,最终失去写作的空间。

  “散文,无论写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比较轻松,自由真实,能见真性情,表露内心,容易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乔叶对散文写作感悟道。

  正是基于这种真诚而无所顾忌的写作态度,乔叶的作品高产而优质。1994年至1995年,《青年月刊》专门为她开辟了散文专栏“乔叶绿荫下”。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集《坐在我的左边》,此作品后来多次再版,并荣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

  评论界如此称道乔叶:“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人性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那时,写散文已经小有名气的乔叶,引起了河南省文学院的注意,而省文学院也恰巧正在全省范围内物色优秀的青年作家。2001年,经过层层考核,乔叶顺利走进了省文学院,成为一名专业作家,时年29岁。由此,乔叶成为河南省文学院乃至全国省级文学院中最年轻的专业作家。

  小说使她在文学路上走得更远

  调入省文学院后,乔叶问自己:“写作了10年的散文,集子也出版了好几本,自己还不到30岁,又身为职业作家,难道就不想踏进另一个文学天地?”她对自己做了一个职业规划——向小说领域进军。

  在省文学院里,九成以上的作家都是小说家,他们经常举办各种小说创作研讨会,乔叶听讲取经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小说写作起步之初,乔叶曾与省文学院院长有一次交流,表示想写一部长篇小说。院长建议她先从短篇写起,但乔叶又犯犟了,她没有听从院长的建议。“当时缺乏耐心,也是无知者无畏,所以就直接从长篇小说写起了。”乔叶说。

  2002年,乔叶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小说面世后反响不错,还被中国小说学会评选为‘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长篇榜’第5名。”乔叶说:“现在再看这部小说,还是有很多问题的,估计当时大家觉得我第一次写长篇小说,能写成这样子已经不错了,他们是在鼓励我呢。”

  乔叶在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后,开始回过头来重写中短篇小说。2005年,其短篇小说《取暖》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榜榜首。2007年,其中篇小说《锈锄头》入选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榜。2010年,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由此,她成为河南省以中篇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第一人。

  2013年5月,《人民文学》第五期用了大半本篇幅刊发了乔叶的新作——以文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认罪书》。“文体上有探索——与时下的庸常风习不同;叙事上有耐心——内在的幽深和旁及的宽阔所形成互动互映,也稀罕可珍。”《人民文学》第五期卷首这样评价乔叶的新作。

  随着创作的深入,乔叶向着文学的殿堂不断攀登。2004年,在中国作协和河南作协联合举办的“河南省五位青年女作家作品研讨会”上,乔叶被誉为“河南五牡丹之一”——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2006年,她本人被河南团省委等单位评为首届河南省十大青年文化新人。2007年,乔叶当选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并成为全国省级作协副主席中最年轻的一位。

  近年来,在乔叶所获得的几十个奖项中,小说占到了九成。由此,她完成了从散文到小说的华丽转身。

  乔叶,女,河南省修武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散文选刊》副主编,创作散文集十二部,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十三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其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以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文学是个长跑项目,要有耐心和韧劲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对自己、对朋友都很随性。我喜欢到处跑,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确实有道理。”乔叶说。

  “离开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走走,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发现别样的生活之美,感受陌生之美,然后回到故乡,再与熟悉之美比较,心境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乔叶说。

  虽然乔叶曾被誉为“青春美文作家”,但她认为文学创作绝不是吃青春饭,这是一个“长跑”项目,行走在文学的路上,必须要有耐心、有韧劲。

  对于文学,乔叶坦言,这就像自己的一块自留地,在文学的天地里可以撒欢儿,可以释放自己,让人保持心性的健康。作家最幸福的就是拥有话语权,可以写自己心中所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对于创作,乔叶认为其过程有隐性与显性两种。比如,以自己奶奶为原形创作的作品《最慢的是活着》,在乔叶的心中酝酿沉淀了近十年,而实际写作只用了半年时间。前者虽然没有付诸文字,但也属于创作过程,只不过是隐性的。而伏案写作的半年时间,只是显性创作而已。

  对于生活,乔叶有自己的思考。她说,当今社会人们“跑”得太快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往前“跑”,甚至把自己的灵魂都“跑”丢了也不知道。生活中,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对于家乡,乔叶说,当别人问她是哪里人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焦作人。焦作,是乔叶永远的定语。“就像我写的每一部作品、出版的每一本书一样,无论有没有序,但总有一个无形的序,那就是家乡。”乔叶这样形容对家乡的感情。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0391)8797351、8797355

  13938163209、13462827934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