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董柏生 通讯员王波、张娟)投资3500万元的福兴老年公寓、13个乡镇(街道)标准化民政所及军休干部活动中心建成投用,投资8000万元的军人接待站即将投用,殡仪馆搬迁、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宋学义纪念馆和英雄公园等项目即将开工。在沁阳采访,记者欣喜地了解到,近3年来,该市谋划运作民政事业的民生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近7亿元,项目数量、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均走在焦作乃至全省前列,该市的民政公共服务能力正在大幅提升。
如此多的项目,如此大的投资,且都是民生项目,沁阳是如何运作这些民生项目的,又是如何破解民政事业发展瓶颈的?
“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沁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汝星告诉记者,“我们的做法是,坚持以招商引资的理念谋划、整合、管理、运作民生项目,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构建服务完善、机制健全、管理有序的民政公共服务平台。”
为促进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沁阳市民政部门超前思维,成立项目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收集网络资料、研读政策文件、学习外地经验,把握国家、省和焦作市有关民政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从中提取可为沁阳所用的信息,做到争取资金有依据、谋划项目有底数。同时,围绕沁阳市发展大局,研究民生民利需求,在吃透上情、掌握市情的基础上,找准需求的结合点,策划包装,积极对接。目前,该市民政部门谋划的13个拟投资7亿元的民生项目,全部列入沁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涵盖了社会救助、双拥优抚、老龄、救灾救济等各项民政业务。其中,国防类项目3个,养老类项目4个,社会服务类项目3个,社会救助类项目3个。该市的民生项目建设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民政项目建设,关键在于资金。为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沁阳市探索创新了“福利事业商业化运作”模式,采取土地置换、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移交)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把公共服务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促成了总投资3500万元的沁阳市福兴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沁阳市军人接待站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的沁阳市殡仪馆搬迁建设项目,取得了政府提供政策、开发商垫资建设、群众普得实惠的互利多赢效果。
抓项目如此,抓民政基础工作亦是如此,沁阳市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新思维、新思路和新办法来谋划工作,破解民政发展中的难题。连续3年举办五一九公益晚会,筹集爱心基金1194万元。建立一站式结算平台,提高医疗救助时效性。探索创新了“福利事业商业化运作”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促成了沁阳市祥和连锁托老机构与乡镇敬老院合作。目前,该敬老院已发展到王曲、西万、紫陵、王召、南鲁、西向6个分院。同时,该市还把已建成的福兴老年公寓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打造社会化养老服务高端品牌。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探索创新了自荐直选选举办法、换届观察员制度,中组部推广了该市的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方法,在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上,该市作为5家发言单位之一,代表河南省作了典型发言。在全省率先实行村级民政联络员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民政服务网络。
沁阳市还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为主体,以救灾救济、临时救助、孤儿救助、困难学生救助为补充的七大社会保障网络。以2012年为例,该市共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对象、优抚对象、受灾困难户、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救助金8700余万元。
“抓项目、促发展、惠民生、增幸福”,随着一个个公共项目的拔地而起、一个个惠民工程的温暖呈现,沁阳市的民政工作走上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中心舞台,公共服务更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沁阳市民政局也先后荣获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民政系统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等10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