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白瑞雪)来自教育家孔子家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里成功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里,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堂物理课。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实验太有趣了。”人大附中高一学生王义铎说,“物理原理我们都学过,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今天看了亚平老师的演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既然太空是失重环境,航天员咽下的食物会不会悬浮在胃里?没能为困扰自己很久的疑惑争取到提问机会,王义铎很遗憾。由于视力问题,这位16岁少年并不认为自己将来可能成为航天员,但他期望有一天能坐上神舟飞船,去看一看宇宙是否像电影里那样浩瀚美丽。
“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认为,航天活动可以为青少年树立这样一种理念:爱科学、学科学并勇于面对科学风险,美好的科学目标才能实现。
尽管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的尝试,但半个多世纪里,航天事业一直是激发民众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43年前从头顶飞过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周建平的科学梦想。今天,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成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
科普教育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曾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
接到芭芭拉的问候后,王亚平回信说:“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第三颗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至此,神十航天员已在轨飞行接近9天。他们将继续在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授 课
1.质量测量实验
用牛顿第二定律测出聂海胜质量
2.单摆运动实验
不加外力小球停摆
3.陀螺运动实验
转动的陀螺轴向不变
4.水膜实验
给水膜贴上中国结
5.水球实验
把气泡装进水球
寄 语
聂海胜: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长大想当宇航员”
——“太空第一课”激发学生科技梦
新华社上海6月20日电(记者潘旭)“我想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太空是什么状态。”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方瀚丞在观看太空授课前对记者说出了一直环绕在脑海中的疑问。
20日10时许,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开始了,进才实验小学各年级共2000多名师生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
“哇!”当航天员王亚平开场后表演“大力神功”后,三年级3班响起了惊叹声。
“是失重!”坐在最后排的程哲源大声喊道。
正是由于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王亚平轻轻一推,聂海胜就像遭受重击般腾空飞出,引来了男孩子们的尖叫声。
“失重状态下又怎么测量物体质量呢?”王亚平的这个问题难住了这群小学生。
“F=ma。”在王亚平作出解释后,方瀚丞默默地念着这个对他来说还很陌生的公式。
当一些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时,班里又是一声响亮的“哇”。原来,王亚平在演示下一个摆球实验,小球在受力后竟然不可思议地作起了圆周运动。
“失重怎么那么牛啊!”陈佳添立即问道,“这是个什么感觉啊?”
碰巧,电视里的一位学生也向王亚平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请问人在失重的情况下有上下的方位感吗?”
“没有。”班里一些学生抢在王亚平前回答了。“其实在太空是没有方位感的,但我们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
记者来到5年级的一个班里,电视上王亚平正在演示水膜实验,学生们的讨论更为激烈。
“如果在地球上,液体早就像鸡蛋一样掉下去了。”看到王亚平继续往水膜注水,水膜涨成了一个水球,前排的陈昊川大喊道。
坐在后排的何嘉勇举手提问:“如果往水膜里加不一样颜色的水,会变成五彩缤纷的呢,还是各个颜色相融?”
“应该是变成一个彩色的球,各种颜色会在大水球里飘。”一位女生接过这个话题。
“会混成黑色,因为前面演示的时候白色和红色就混在一起了。”另一位学生又提出不同意见,班里的讨论氛围就此热烈起来。
一堂课的时间转眼过去了,班里的讨论还没结束。班主任大声问道:“将来有谁想当宇航员啊?”
班上超过一半的孩子举手,其中不少还是女生。“我对太空知识很感兴趣,今后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将来争取成为一名女宇航员。”赵翊晨同学说。
科技课老师崔萍全程在班中陪听并解答疑问。她告诉记者,“太空第一课”的效果比平时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孩子们兴趣浓厚,又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很有意义。
一个孩子的科技梦,也许就启蒙于一个“水膜实验”;而中华民族的腾飞梦里,一定会记载着“太空第一课”。
王亚平回信芭芭拉·摩根
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黄从军)刚刚完成太空授课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20日在天宫一号通过电子邮件向世界第一位“太空教师”、美国前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发去回信。回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芭芭拉·摩根女士:在遥远的太空收到您的来信,我和我的同事感到很高兴,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祝愿,对您为世界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敬意。今天,我们顺利完成了太空授课活动,与亿万中国学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希望您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看到后能够喜欢。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从小学教师训练为职业宇航员的芭芭拉·摩根,是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在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中,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6月13日,62岁的芭芭拉致信王亚平,表达了她对神舟十号航天员的问候和祝愿,并对王亚平担任首位中国太空授课教师给予热切期盼和鼓励。
←航天员王亚平向水球中注入颜色。
←航天员王亚平在进行单摆运动演示。
←航天员王亚平用纸将水球回收。
航天员聂海胜在演示悬空打坐。
航天员王亚平与学生互动。
师生同步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
(本版图片均为视频截图)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