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秦林林
麦收结束,种粮大户们收成如何,夏种结束了没,还有什么计划打算和心愿?近日,记者来到武陟县小董乡北耿村,见到了种植1100亩小麦的种粮大户柴金平。
柴金平有两台大型收割机,几年下来赚了50多万元,去年9月又流转本村和邻村1100亩土地专门种粮。记者见到柴金平时,他正开着拖拉机和家人在地里播种玉米。看到老熟人来访,他打开了话匣:“麦熟一晌,焦麦扎豆。今年麦收普遍推迟,这两天趁天晴,俺几乎是连轴转,今天中午小麦就全部收完了,到晚上,玉米能全部种上。”
“刚收完,就能全部种上玉米,这么快?”看到记者一脸疑惑,柴金平笑着说:“农时不等人,夏粮只占全年收益的半壁江山,趁着墒情好,抢种秋作物也是当务之急,现在俺是随收、随播、随浇,一刻也不敢停。”
“今年夏粮收成如何?”记者提出最关心的问题。“由于小麦扬花期气温偏低,俺的1100亩小麦今年平均亩产只有450多公斤,现在小麦市场收购价是每公斤2.26元,每亩小麦毛收入是1000多元,除去农资、人工和承包费,每亩地能净落几十元,如果再算上银行贷款利息的话,夏粮这一季几乎挣不到什么钱了。”柴金平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记者接着问。
“种粮一时亏不等于一直会亏,还是有利可赚的。下一步,如果资金允许,俺准备将村里剩余的1500亩土地全部流转过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时间把夏种和夏管搞好,争取秋季来个大丰收。”望着身旁的玉米种子,柴金平眼里充满了希望。
“希望银行能给种粮大户优惠政策,在资金上扶持一把。还希望政府加快粮食烘干机械的推广应用,要不到了秋季,我的1100亩玉米遇上连阴雨,那就全完了。”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