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笔者走进山阳区,看到一派生机勃发景象:投资3.6亿元的恒艺喷气纺项目已投产达效;投资12亿元的东方红国际广场项目进展顺利;投资5亿元的巡返大庄园项目喜迎八方游客;投资10.5亿元的丹尼斯生活广场改造、投资11.5亿元的巴罗国际广场、投资6亿元的集装箱货运物流等项目即将启动……
“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环境的竞争。”该区区委书记孟令武说,“山阳区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全力打造一流的环境品牌,才能形成聚集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磁场效应、洼地效应。”
今年1~5月,该区新引进市外境内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55.62亿元,全区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32.64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省外资金13.95亿元,同比增长9.5%,为年度目标的43.1%,目标完成比例居四城区前列。
今年年初以来,该区坚持“务实重干、加快转型”的总基调,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领导方式转变。同时,该区把优化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真情招商、以诚信安商、以真心富商,发挥“中原地区最具投资价值先进县市区”“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等优势,使发展环境成为该区最大的优势和最响亮的名片。
转作风、提效能,提倡“马上办”。政府效能建设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该区为提升政府效能建设,在22个涉企职能部门与企业、商户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38个重点科室中推行公开服务承诺制,着力治庸、治懒、治散,要求全区各部门强化“马上办理、主动办理、上门办理、跟踪办理”的服务意识,为驻区机关服务、为辖区企业服务、为全区居民生活服务。
减审批、压时限,多为企业“铺台阶”。该区整合了16个部门的81项审批事项,选派20余名窗口工作人员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倾力打造直接服务群众和企业的二级、三级服务网络,并推行了“一线工作法”和“一站式服务”,畅通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有力推动了项目落地。同时,该区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加强对涉企职能部门重点科室践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抓牢案件查处不放松,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加大查处力度。
聚合力、抓落实,人人都是“软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该区进一步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分别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和正县长级干部牵头,相关县级领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分包推进工作组,整合五大班子集体力量向推动重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集中,了解掌握项目施工和企业经营中的动态情况和困难问题,对项目施工和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协调解决。同时,该区坚持“一周一例会,一月一公示,一季度一观摩,半年一评议,一年一考核”制度,逐项落实项目台账完成情况,并将其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价考核、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另外,该区还建立推行干部服务基层制度,将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的绩效考核工作,树立凭实绩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为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