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高新忠
一壶浓茶,缓缓入喉;茶香果香,芬芳四溢……极盛时,武陟油茶从业者不下万人。
发端于武陟的风味小吃——武陟油茶,以小麦面粉、花生米、芝麻、食用油等为原料,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
武陟油茶在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时称膏汤枳壳茶,宋元时称“茶粥”。唐李商隐食后,曾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宋代陆游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改神仙。”宋代苏轼称武陟油茶“储备饥甚,吴子野劝食……云能推陈致新,利鬲益胃,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雍正皇帝视察黄河筑坝期间,武陟曾进贡油茶。雍正食之大喜,称“武陟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并传旨广开油茶馆。由此,武陟油茶盛名远扬。此后,武陟人肩背油茶壶,外出谋生,一时间远至甘肃、新疆等地均有武陟人经营油茶,顶峰时万人之余。
由此可见,武陟油茶曾经是武陟人的谋生手段,也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而时至今日,记者来到武陟县城,走街串巷踏寻,却难见背着油茶壶沿街叫卖的景象。饮食摊点上,间或有卖油茶的,更多的则是摆在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的武陟油茶。
“武陟油茶,起起落落,几经兴衰。而今,武陟油茶有9家专业化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销售油茶近万吨,规模生产已初露端倪。”面对记者的采访,武陟县商业局原局长、知名油茶专家张祖功如是而言。
今年67岁的郭宏禄是武怀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据他介绍,1997年,可谓是武陟油茶峰回路转的发展节点。受市场、品质、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原本红火的武陟油茶生产企业一度不振,仅有国营武陟油茶厂勉强支撑。面对困局,家族世代相传油茶制作工艺的郭宏禄萌生了创办油茶企业的想法。
为在市场上迅速站稳脚跟,郭宏禄在保持传统工艺不变、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油茶口味上寻求突破。反复摸索之后,郭宏禄不仅解决了以往油茶不能速溶的难题,同时开发出了3个系列几十种不同口味的武陟油茶,有适合山西市场的咸,适合江南的甜,适合四川、山西的辣等,其产品也逐渐占领了市场。如今,武怀食品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进驻丹尼斯、平顶山九头崖、郑州华联、许昌胖东来等全省知名大型超市,在国内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并远销东南亚。目前,该公司新研制的怀山药油茶配方及制备方法正在申报国家专利。
与规模经营不同,《武陟油茶制作技艺》的另一位传承人古天德,则坚守独家小店经营。记者走进古天德的油茶店,虽然没有见到记忆中的油茶壶,但络绎不绝的食客仍表明了武陟油茶在食客心中的地位。古天德说:“因为店里的油茶选料考究,注重火候,配料精确,讲究营养均衡,深得食客的喜爱。除了本地人,经常有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品尝正宗的武陟油茶。”
今年69岁的古天德,自幼随从祖父古维学、父亲古三桂学习油茶的制作与加工,家族传承制作油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他制作的油茶芳香可口,浓而不腻,风味独特。1993年7月,古家荣获焦作地区风味小吃一等奖。为了使油茶能够世代传承下去,古天德在继承传统配料制作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油茶的配方和制作,使油茶既符合快餐的特点,又能达到营养全面的目的。 现在,古天德已算是“功德圆满”,油茶店由四女儿古静和四女婿吴斌接手经营,并完整传承了古家的油茶制作手艺。“现在一天下来光油茶能卖十几锅,爱喝油茶的还是大有人在。”吴斌说。
曾经的武陟油茶,风光无限。而今的武陟油茶,却有几分尴尬。尴尬何在?拥有千年历史的武陟油茶,正随着工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渐渐失却了其特有的“手工美味”。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油茶原产地武陟已鲜见传统油茶铺,散发独特文化魅力的油茶壶更是难寻。而远在千里的西安,武陟油茶却是风光犹在:颇有古韵风范的武陟油茶铺随处可见,当地人更是青睐有加。工业化生产的武陟油茶,其工艺之丰富,其口味之醇香,其包装之精美,远胜武陟。
尤其令人忧心的是,而今一部分武陟油茶从业者,却有着这样的说法:传统文化需坚守,好货别怕没人识。果真如此吗?民俗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充分的过程,从消费、享受的角度,它永远是最好的东西。但没有了油茶壶的油茶,还是油茶吗?业内专家认为,从味道上差别可能不是太大,但从心理上讲,还是老手艺人唱个喏,从壶里倒出来的油茶更香。某大型超市运营的负责人认为,油茶是一种区域性商品,外地人可能会喝不习惯,但消费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武陟油茶作为一种独特的美食,至少在北方有很大提升空间,逍遥镇胡辣汤、沙县小吃、永和豆浆等的经营模式很值得武陟油茶借鉴。对油茶壶的逐渐消失,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深感惋惜。他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每一个动作,用到的每一种器具都涉及品质。形式改变了,品质必然受损。“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以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很高,但实际上,按照过去的传统做法做出来的东西,反而成了奢侈品。就像现在包装了的馒头,我们更喜欢吃小时候妈妈蒸的馍。
民俗,是积淀几百年几千年的东西,孟宪明呼吁,民俗文化传承不单是手工艺人的事,社会和媒体要多给他们声援。当然,手工艺人们更需要对包括油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多一些坚守,“只要坚守,好货不怕没人识”。
那么,制约武陟油茶做强做优的问题究竟是啥?粗略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武陟油茶生产企业,几乎都是由家庭式生产到作坊式生产到小型加工厂式的生产,家族式管理几乎贯穿其中。相对于目前公司化运作的现代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二是缺乏专业的产品研发人才。商品要想满足时代需求,必须不断创新、丰富特色。但是,部分武陟油茶生产企业在前行过程中,并没有吸引到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品种单一、产品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力,这些都是影响其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三是缺乏先进理念的营销人才。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武陟油茶仅仅依托历史上的影响力已远远满足不了如今的市场营销策略,具有先进理念的营销人才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毋庸置疑,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老行当,与我们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留着我们最单纯、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正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冲击。记者从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武陟油茶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我们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只有变才能保其光辉不变。那么,如何让武陟油茶展现新魅力,产生新利润,做出特色呢?其一,自然规律左右经济走向。在相对论中,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两面:一方面城市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另一方面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和需要重新抬头。在现代生活中,这些老底子的行业可以依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以期实现老树发新芽。其二,社会心态左右经济走向。回归心态填满现代人的生活,才孕育了传统行业的新土壤。其三,需求左右经济生命。向往仅仅是一种心理,而心态背后的真实需求才是商机。传统行业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绝不是把老古董原模原样搬到现在,而需要寻找传统与现代消费的结合点。武陟油茶之所以没有像沙县小吃那样红遍中国,很大原因在于没有与时代特色和现代消费相结合,未能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本文采写承蒙武陟县政协调研室的多方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