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缺少资金逐渐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瓶颈。但由于缺少资金,很多新社员不敢入户、生产规模无法扩大等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合作社在发展的路上举步维艰。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十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修武县明远专业种植合作社是一家集花生种植、加工,花生油压榨、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不仅每年都根据市场行情以保护价从农户手中收购花生,而且采用传统工艺压榨100%的纯天然花生油,既保证了农民收益,又为百姓提供了天然、健康的食用油。
2011年,该合作社投资40余万元,在农业、卫生、质监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该公司成为我省唯一一家经质监部门批准的压榨花生油专业生产企业。
但是,这么好的项目两年来却没有扩大发展规模。 “自己的资金有限,加上银行贷款难度大是主要原因。”该合作社理事长张明远说,没有抵押就贷不了款,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贷款难度大是个别合作社的问题还是所有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呢?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温县邢邱合作社饲养的黄河白鹅很受省内外客商的亲睐。2010年10月,我省畜牧专家为该合作社打造的“百万只黄河白鹅屠宰加工及肉鹅养殖基地绿色循环建设项目”,当年经温县发改委批准立项。
该项目可行性报告显示,仅屠宰项目就需资金1000万元,加上建设养鹅基地,总需资金4000万元,这么大的投资是一个合作社根本无力承担的。
为了项目顺利上马,该合作社理事长朱高锋曾多次向银行申请贷款,但如此之大的贷款金额均不符合各家银行的贷款条件。除了求助银行,朱高锋又多次需找合作伙伴和投资商,帮助他把项目建设起来。
为什么合作社会出现贷款难呢?记者采访了几家银行的信贷部门,得到的回答基本相同:一是专业合作社不是实体是农民自发组织,土地大多租赁无土地证,房产无房产证,不能作为抵押贷款条件;二是国家没有相关金融政策,执行起来很困难;三是即使符合放款条件的,金额上限也很低,难以满足大项目、大生产线建设的需求。
事实上,合作社资金难问题不只是在我市,属于全国性问题,目前实施的5户联保小额贷款,也只能满足合作社起步阶段的发展问题。
合作社的兴起就是为了破解农民在生产销售上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所遇到的资金、技术、服务等难题。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到现在已3年多时间,资金仍是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采访中,许多因资金难而烦恼的合作社理事长都表示,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迫在眉睫。他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合作社的发展与政府主管部门支持是分不开的,遇到发展问题应多于政府加强沟通,寻求帮助;二是合作社的发展不宜急于求成,稳步发展,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积累足够的资金来扩大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三是合作社是一个合作共赢的集体,好的项目可以寻找有实力的投资商合作建设,为项目资金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