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影报道
有一个广告,讲的故事是:父亲背着出生不久的儿子在身上,步伐轻快而有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逐渐长大,父亲也开始步履蹒跚。后来儿子离开家乡,到外面读书,一年当中见面的次数很少,可是父亲的关爱却从来没有断过,只是儿子当时的年轻,并没体会到父亲那种浓厚的爱,直到自己成家立业,才懂得父爱的伟大!
在我们身边,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是悄悄的,批评是不动声色的,偶尔的唠叨过后留下的也只是微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双鬓渐多了银丝,在布满皱纹的脸上不变的是那种充满爱的眼神,他们就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近日,记者走进了中站区的许河村、北业村和河南煤化焦煤集团敬老院,探访老人们的生活。
位于我市西北部山区的中站区龙翔街道,所辖行政村大多分布在山里,为了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成了山村的特色,他们孤独的身影和蹒跚的步伐以及那种独自守候的眼神,让人看着心里有些落寞。
从龙翔街道办事处沿山路驱车几十分钟后,记者来到许河村。靳禄彩老人在屋里静坐着,看到有人来访,用胳膊支起身子走几步后便在旁边椅子上坐下,今年86岁的他有四儿两女,除了小儿子在村里其他孩子都在城里打工,也许是耳朵不好使的缘故,老人不太爱说话。自1982年起,孩子们大都离开了山村老家外出打工,几十年的留守生活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是“过得很好”,闲暇时会听广播、看电视。谈及孩子们时,从他的眼神中读到的是牵挂和思念。
在距离许河村往北20分钟车程的北业村,记者看到这里大多是用石头建造的房屋,留守在这里的40多名村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人。在毋续仁老人的家门口,临近中午12点,记者看到毋续仁和他的老伴郭玉清,两人一人拿着斧头一人拿着锄头,一前一后往家里走。两位老人年近七旬,有3个儿子,除了大儿子得病在家还需他们照顾外,其他两个儿子都在中站打工,每年回家四五次,平日老两口在家闲不住,大多时间都在开荒的田地里忙碌,用他们的话说要靠自己动手养活自己。在谈及愿望时,如今三世同堂的他们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多回家看看。
6月22日,天空下着小雨,就像一种特殊的心情,在位于市人民公园的河南煤化焦煤集团敬老院内,记者见到了许森老人,可能是阴雨天气的缘故,老人正坐在屋里看电视,因为平日这个时候他都在附近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看书读报。70岁的许森老人退休前是名中学教师,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在深圳工作,一年多回来一次。在老伴去世四五年后,身体不太好的他来到了敬老院生活。他说,如今儿子、儿媳都已落户深圳,自己也做了爷爷,只要孩子在那里过得好,自己就开心,希望孩子在那里安心工作,通通电话就够了。其实,他的话语中隐藏的是思念和牵挂。
爱有许多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无私的。父母恰似那一道阳光,给予我们无私的温暖;父母像一叶扁舟,乘载着我们去远航,但我们在远航时往往忘记了一叶扁舟的分量。当父母像一抹残阳时,他们更需要的是儿女绕膝,让我们抽出时间,一起关爱我们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