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帆 本报通讯员 张 娟
“管理省心,收入有保证。”这是孟州市化工镇杜庄村村民杜爱青从事肉鸭饲养两年来的真实感受。
今年5月,杜爱青将肉鸭饲养规模从4000只扩大到5000只。当记者问起她为何如此看好肉鸭饲养时,她喜滋滋地说:“俺只需要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要求饲养,肉鸭出栏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供给孟州市鸿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俺不用操心销路每年就能收入近7万元。”
杜爱青是鸿基公司推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的受益者之一。鸿基公司组建于2010年12月,是一家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肉鸭饲养、屠宰加工、熟食制品加工、饲料加工、羽绒及羽绒制品加工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肉鸭饲养加工企业。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该公司一方面注册成立了鸿基禽业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斥资1.2亿元兴建了年加工1100万只肉鸭的屠宰厂、年产1400万只肉鸭苗的孵化场、日产300吨饲料的饲料加工厂等项目。“现在,种鸭饲养基地从英国引进的樱桃谷鸭有10万只,这种鸭含肉率高、鸭肉品质好,40天就可出栏,目前已发展饲养户500余户,参与饲养人员达3000人。”该公司董事长方立功说。
据了解,该公司推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统一供苗、统一供饲料、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防疫,推出了实行贷款担保、全程技术指导等服务措施,并给予饲养户取暖费、降温费等多项补贴,目前已累计帮助农户增收100多万元。
谈及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好处,方立功列举了一组数字:该公司的肉鸭年加工能力是800余万只,孟州市目前的肉鸭饲养户已较两年前翻了三番,若以每名饲养户饲养5000只肉鸭计算,公司可带动1600名农民致富,每名饲养户每年纯收入至少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