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秋
公交车是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浓缩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换新车了、站点密了、车次多了、推出了“掌上公交”、在全省首家实现了手机刷卡一卡通……近年来,我市公交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用心服务也使城市公交更加便民、惠民。
调整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行
市公交总公司立足高起点、大格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为原则,近一年多来,新开公交路线4条,并先后对7、10、11、13、17、26、29路等17条公交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延伸线路长度72.5公里,线网增加31公里。这些线路的延伸和开通,加强了马村与新区之间的联结,填补了市民主南路、映湖路、文昌路等多条路段的公交空白,解决了群众反映到市疾控中心等出行不便的热点问题,方便了马村安置小区、棚户小区等地居民出行,增加了新区线网覆盖。目前,我市公交营运线路达42条,日均载客27万余人次。如今,方便快捷的公交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加强硬件建设,提升运营质量
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建设现代公交的基础。近年来,市公交总公司在公交硬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三年来,该公司共更新车辆261辆,新车多采用低踏板、宽车门、高配置。配置先进、车型新颖、乘坐舒适的公交车运行在繁华街市,尽显公交风采。
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公交向技术型、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公交车已广泛应用IC卡电子收费系统,并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手机刷卡。2012年8月,该公司开展智能公交建设,目前已在17条公交线路的351台公交车安装了车载设备,实现了公交车辆信息传输网络化、运营调度可视化。今年1月份,该公司联合河南移动焦作分公司推出 “掌上公交”,即一种能在手机上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具体位置的软件,智能手机用户只需在无线河南网站(http://wap.wxhn.cn)焦作板块下载“掌上公交”客户端,即可随时查询我市17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达情况,给市民候车提供了极大方便。
实施特色服务,打造公交品牌
将文化元素融入公共交通服务中,以文化营造温馨,以文化促进和谐,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履行社会责任、打造公交品牌的必然要求。
该公司开展了“为老年人让座”活动,把给老人让座变为车厢内的一种自觉行为;与《焦作晚报》携手开辟“找找吧”专栏,在1路、5路、18路、21路、28路等线路共118辆公交车上设置了“找找吧”信息栏,帮助市民查找失物;将安全警示语配上插画,制作成精美图片张贴在4路公交车内,让安全用语深入民心;在31辆5路公交车上开展“国学文化进车厢”活动,规范驾驶员与乘客的言行举止;在21路公交车上开通“车厢微博”,架起与乘客沟通的桥梁;在28路公交车上开展“爱心伞送乘客”活动,方便群众挡雨遮阳;在市区6个主要站点设立“小红帽”服务队,开展维护营运秩序、疏导乘客、扶老携幼等服务;在高考期间组成“高考爱心车队”,对考生实行免费乘车……
该公司还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让车厢成为传播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的平台。仅今年前5个月,该公司共发生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794起,收到锦旗26面、感谢信269封,捡到款物价值13万元。近年来,该公司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8路公交线路被评为“全国文明线路”“全国青年文明号线路”,驾驶员郭爱萍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有许多默默无闻工作在各自岗位上的公交职工,用优质服务打造着“公交优秀”,铸造了公交品牌。
正是这些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扮靓了城市公交窗口,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品位,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知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一个弘扬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陶冶道德情操、引导做文明有礼山阳人的和谐车厢氛围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