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天然 通讯员杨传立)日前,从市农业部门获悉,全市35.6万亩小麦从播种到现在,克服了阶段性干旱、持续低温造成冻害、扬花期阴雨等不利天气情况和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侵袭,喜获丰收,夏粮生产实现“十连增”。
据多点测产,全市35.6万亩小麦,平均亩穗数41.8万头,比去年增加0.15头;穗粒数34粒,比去年增加0.2粒,千粒重按45克计算,平均单产543.6公斤,比去年增加5.13公斤,较去年增幅1%,总产量达到19.35万吨 。全市5个万亩方平均亩产665公斤,比去年高出18.7公斤;6个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36.2公斤,比去年高出6.1公斤。
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粮食增产。以国家惠农政策农技示范补助项目为依托,结合农技人员“万人包万村”活动,合理分配110人专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市220个行政村,采取“进村入户 面授为主”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推广实用技术等,培养“专业性”农民,为我市粮食增产提供人力支持。
同时,我市还积极抓好高产创建,做好示范引导。选种坚持“两为主”原则,即以半冬性品种为主、以高产优质品种为主,如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22等,引导群众选用种植;田间管理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促进高产田产业化生产;技术主要推广综合病虫害防治、根外追肥、一喷三防等先进技术,精细整地,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促进根系发育,确保苗全苗壮。
为避免盲目施肥,提高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我市结合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市麦田进行了516个土壤化验分析和田间肥料试验,使土壤“按需补营养”, 以指导小麦生产,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效益,并以此带动全市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今年以来,我市争取到小麦直补、一喷三防补助、高产创建等惠农资金1300多万,并全程监督各项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了我市粮食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按照《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市成立了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多次召开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协调会,同农开、水利、发改、国土等部门深入到乡村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全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今年完成万亩方2个,千亩方3个,总面积3.92万亩。累计在西万等8个乡镇投入资金2000万元,用于打井、埋设地埋管道、修路、土地平整等,极大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秋粮生产是完成我市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关键,抓好秋粮生产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一步市农业部门将以秋粮高产创建为抓手,落实关键措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我市秋粮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