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健康之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闻学在职研究生(豫北班)招生简单
市医学会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
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鲐背老人骨折之后
胆管长出“巨无霸” 医生妙手来取出
焦作净影——水墨山水描绘的画卷
吃得多不如吃得杂
为精神病患者“解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净影——水墨山水描绘的画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在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荆浩的贡献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荆浩隐居作画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净影峡谷。荆浩在净影峡谷长期隐居,创造了中国的北方山水画派,树起了一座中国绘画历史的里程碑。

  中国水墨山水画兴起于中唐,发展到五代十国时期,明显地形成南北两派。北派之祖是荆浩,南派之祖为董源。他们分别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为蓝本,各自创造出美妙动人的艺术境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北派刚劲挺拔、雄伟峻厚,以壮美取胜;南派则柔和平淡、温润清丽,以优美见长。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成熟于战国时期,唐朝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书法到西晋王羲之时已达很高境界,唯独山水画还显得幼稚,处在草创阶段。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画因为有了画家荆浩的出现,才开始逐渐走向完美和成熟。荆浩对中国画的贡献有三个:首创了散点透视法(即全景构图法);创立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即皴法技巧);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 

  荆浩幼时家贫,但聪慧异常,他勤于耕读,博通经史,尤喜书画。五代时期的太行山净影峡谷犹如一条山水画廊,荆浩走进太行山中,面对险山秀水,畅抒胸臆,写生作画,吸取大自然的精华,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在荆浩的作品中,最为精彩的是松、石和险峰,当时曾有一位叫做大愚的高僧向荆浩求画。他没有直接向荆浩索画,而是派人给荆浩送来了一首诗,诗中写道:……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籍墨烟浓。这首诗一方面提出了对所求画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用形象概括的语言,写出了当时净影峡谷的风貌。

  荆浩按照友人的要求画完这幅画后,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一时得意,也答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等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列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这两首诗应该是现存典籍中最早描写净影风光的诗文。诗中对净影风光的描写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荆浩一生都在做两件事,一是对着自然界写生,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国画作品并总结绘画理论。荆浩依照净影峡谷的美景,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可惜的是,这些画都沉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唯有一幅《匡庐图》留世,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那么,这幅画究竟画的什么?我们从后人的评价中去感受一番:“山峰奇峭,崚嶒峥嵘,百丈危峰,屹立天际,山径盘桓,溪流迂回,飞瀑一线,扶摇而落,房舍俨然,杂树掩映。”

  净影的山水陶冶了荆浩,也升华了他,他一方面沉醉于太行山水中,一方面研究思考着国画山水的改革和发展。在精研唐人山水画法的基础上,荆浩开始尝试以新的技法和构图原则进行创作。他首先解决的是唐人山水画中技法单一、变化少、无韵致的问题,在反复观察和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有骨有肉、干湿结合的绘画笔法,这就是中国山水画最基本的笔法——皴法和染法。之后,他又将中国文人的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从自然中提纯升华,并融入自由思维和主观思想,创造出中国绘画最精髓的绘画方法——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又叫全景构图法,它打破了焦点透视的限制和框架,使中国的绘画从此走入一个自由挥洒、任意发挥、气势磅礴的全新境界。

  也许是因为对太行山水的感情太深厚,荆浩的山水画无一不透露出对太行山、水、松、石的形象刻画。宋代米芾评价荆浩“善为云中山,四面皆峻厚”。画中山石树木“干、劲、硬、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欣赏荆浩《楚山晚秋图》时也有这样的评价“知其未尝不学古,而亦未尝不学好”。这两句话说明荆浩的成就,是由于学习传统,同时更是由于师法自然,将太行山奇景融化在胸,有感而画,才有了不凡的成就。近现代山水画大师同样推崇荆浩。黄宾虹认为山水画发展到荆关董巨,始备六法。他还写了一首诗:宋画多晦冥,荆关粲一灯。夜行山尽处,开朗最高层。把荆浩推到极高的地位。傅抱石、李可染诸家也对他的真性灵、重气象、整体感等特色十分赞赏。

  荆浩在唐人山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实现了中国山水绘画的跳跃式发展,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山水画派,并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写出了《笔法记》《山水决》等理论专著,提出了“气、韵、景、笔、墨”的作画六要和“筋、骨、肉、气”的技法四势,把中国山水画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荆浩的贡献,也是净影山水对中国绘画的历史贡献。

  新时代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